民间故事医圣万密斋的行医传奇与医道之光
白癜风该怎么治 https://m.39.net/disease/a_6088716.html 民间故事一:《热因寒用》 在罗田县立学馆,熊文才的儿子,一个仅两岁的孩子,患上了一种名为“呕吐病”的疾病。他吃什么吐什么,无论奶水、水还是药物,无一能够顺利下咽。 尽管已经请了许多医生进行诊治,但都未能取得明显的效果。 眼看着孩子日益消瘦,熊文才一家陷入了深深的无奈和绝望。 学馆的同事们建议:“听说大河岸的万密斋先生医术高超,何不请他来试试?”熊文才立刻派人去请。 当万密斋来到熊家时,他发现已经有两位医生在给孩子看病了。他静静地坐在一旁,想要听听他们的见解。 两位医生看过病后,讨论了起来。 一位医生说:“这孩子病了这么长时间,好多医生都给他开了理中汤,但一点效果也没有。可能是药不对症。我想我们不要再给他开理中汤了,不知仁兄以为如何?” 另一位医生也表示赞同:“我正有这想法,我们还是到客厅去商量一下,想想其他办法吧!” “请!请!”两位医生说着离开了病房来到了客厅。 等两位医生离开房间到客厅探讨时,万密斋才前去给孩子看指纹,按脉询病情。 看完病后,他没有立刻开方,而是沉思良久。他认为根据病情给孩子服理中汤是对的。问题是这孩子是胃寒而吐,投之热药才能奏效。 他来到客厅,想和两位医生商量一下。他看到两位医生正在开方,就说道:“二位年兄,万某不才,但有个想法想和二位商量一下,不知二位意下如何?” 接着又说道:“我认为,这孩子还是应该服理中汤。这种病症,《内经》中已有记载,属于阴盛拒阳之证。但在服药方法上宜寒因热用,热因寒用。伏其所主,克其所因,才能奏效。” 万密斋话未讲完,这二位医生就朝这乡下人打扮的人看了看,不服气的冷笑着说:“万先生喝的墨水多,能讲很多道理。你大概还不知道这理中汤已经服过多次了,不知你有什么本事让他服药不吐?” 万密斋笑着说:“恕万某冒昧,我以为,治病重在求本,只要找到根本原因,治疗就容易得多了!” “好!好!那就看你万先生妙手回春了。”二位医生不约而同的讥讽万密斋。 “二位不必取笑,我的意思不是为了和二位争高低,我们的目的都是为了治病救人,还是赶紧为孩子治病吧!” 二位医生悄悄商量起来,其中一个说:“这孩子的病已经是九死一生了,诊不好还会损坏了我们的声誉,现在既然有了这位替身,我俩何不趁早一走了之?” 另一位一听连连点头称是。二人便对熊文才说:“看来万密斋先生一定有妙方还是让他诊吧!”说完,二人就溜走了。 那二位医生一走,万密斋还是开了理中汤。只是叫熊文才买回了几个贲猪胆,用半杯贲猪胆汁和半杯童便将药物拌匀炒干后,才煎给孩子服。 说来也的确稀奇古怪,同样是理中汤,这次服下再没有吐出来,吐病立刻止住了。 这件事传到两位医生的耳朵里,他们联想到万密斋给他们讲的一番道理,才意识到万密斋的确要比自己高明多了,这才口服心服。 民间故事二:《不记宿怨》 举人胡元溪和万密斋小时候是亲密无间的朋友,他们一同在学馆里学习,共享知识的乐趣。 然而,由于万密斋的聪明才智超越了元溪,使得元溪心生嫉妒,于是他与胡明睿、蔡惟忠等人联手,千方百计地陷害万密斋,甚至让他遭受了不小的损失。 时光荏苒,胡元溪结婚已有十几年,却一直膝下无子。直到他三十九岁那年,才终于迎来了自己的儿子。夫妇俩对这个孩子疼爱有加,视如掌上明珠。 然而,就在孩子刚满四岁的那年春天,因为风寒的影响,孩子患上了“咳嗽”病。 夫妇俩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四处寻找名医为孩子诊治。他们首先请来了一位名叫张鹏的郎中,他给孩子开了几剂“葶苈丸”。 服药后,孩子的咳嗽时好时坏,一直拖到夏天,病情依然没有好转。 胡元溪知道万密斋的医术高超,但他又不想低头去请他。无奈之下,他只好请来了万密斋的徒弟甘大用。 甘大用给孩子开了几剂“五拗汤”,然而服用后,孩子的咳嗽不但没有减轻,反而越来越严重。 看着孩子咳嗽得越来越频繁,一次咳就有十声之多,面色发青,气息急促,口鼻出血,胡家上下乱作一团。 他们急忙求神问卦,得到的预言令人心碎:孩子只能活两天。一家人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之中。 在这危急时刻,胡家不得不再次派人去请万密斋前来诊治。万密斋不计前嫌,二话不说,背起药箱就来到了胡家。 他详细询问了孩子的病情经过,观察了孩子的指纹、舌苔,又仔细查看了前面几位医生开的处方,然后才慎重地开了药方。 孩子服用了万密斋的三剂药后,病情明显好转,咳嗽减少,口鼻不再出血,也开始重新玩耍起来。 然而,胡元溪却恩将仇报,他心胸狭窄,认为所有医生都一样。 当他看到孩子的病情有所好转,没有生命危险时,他开始担心万密斋会借机报复,不尽心治疗,给孩子留下后遗症。于是他慌忙又请来了一位名叫万绍的医生。 万密斋虽然心中有些不满,但为了治病救人,他没有计较这些,仍然与万绍一起会诊。 然而,在药物使用上,两人发生了分歧。万绍坚持使用防风百部等升发之药,而万密斋则坚决反对。 他认为,这孩子的病起于春初,春季多止升之气,肺感风寒,木旺金衰,当时应该用发散之药。张鹏使用了攻里之剂葶苈丸,这是一种错误的治疗方法。 延至夏天,夏天火旺、肺金受克,按道理应该使用清金泻火之剂,但徒弟甘大用却使用了五拗汤发散。用热犯热,一错再错,导致孩子肺金太虚。 现在正是方秋之时,气应降而不降,如果使用外发之药,势必导致病情加重。 万绍不听万密斋的建议,认为防风百部是治疗咳嗽的圣药,不可不用。两人各执己见,争论不休。 胡元溪因心有余悸,偏听偏信,认为治病各有秘方,只相信万绍。万密斋无奈之下只好离开胡家。 服用万绍医生的药才一小杯后,孩子的病情果然加重,又咳嗽不止,口鼻出血。胡家小儿子一面哭一面大叫:“我吃万先生药好些,爷请这人来,是要毒杀我!” 元溪的妻子邓氏更是气得又叫又骂,责怪丈夫不该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元溪这才后悔莫及。 在妻儿的催促下,他只好硬着头皮再次去请万密斋。万密斋想起元溪一次再次的不义行为,本不想再去,但一想到治病救人,就抛弃了个人思怨,再次来到胡家。 为了彻底打消元溪心中的顾虑,他专门用一个笔记本逐日登记病证药方,作为查考依据。 经过万密斋五昼夜的精心治疗,孩子的病情总算好转了。第三天就止住了鼻出血,二十天以后,孩子的病终于被万密斋彻底治好了。 胡元溪羞愧万分,一再道歉。万密斋没有说一句责备的话。他送的十两白银分文未收。 民间故事三:《巧用雄黄解毒丸》 在罗田县城附近,有个员外名叫胡津西,他有个弟弟,二十岁结婚。夫妇俩相亲相爱,虽然生活并不富裕,但非常幸福。 然而,命运有时候就是这么无常。婚后不久,他们的媳妇怀孕了,九个月一到,就生下了一个胖胖的儿子。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孩子才三岁,夫妇俩都染上了痨病,不幸离开了人世。 胡津西只好将孩子抱回家,由自己的夫人哺养。经过夫人的精心照料,孩子健康成长,十分结实,非常惹人喜爱。 可是,这孩子总是多灾多难。他患上了一种非常讨厌的病,整天叫喊肚子痛,不停地哭泣。他们请遍了附近的医生来治疗,但丝毫不见好转。 这可急坏了胡津西,他的弟弟在临终前将孩子托付给他,如果孩子治不好,他将无法面对弟弟的期望。因此,只要孩子一病,他就不惜重金,到处求医。 有一天,他听说本县天河岸有一户姓万的人家,三代都是医生,医术高超,远近闻名。于是他来到万家用重金请万医生试试。 他一面走一面想,虽然万家的医生都是名医,但俗话说得好,姜还是老的辣,老医生毕竟临床多年,见多识广,治病一定比年轻人强。 于是,他来到万家不请密斋,却请了他的父亲万菊轩。万菊轩来到胡家仔细看过孩子的病后,断定孩子腹痛是肚子里有虫所致,就给孩子服用了祖传秘方雄黄解毒丸。 菊轩行医几十年,诊了成千上万小儿的虫病,屡用雄黄解毒丸,其效如神。 所以,开完药后他很有把握地对胡津西说道:“这孩子的病,虽然时间较长,但只要把我这几剂药服了,肯定会好的。” 然而这次偏偏给他的是一次难堪,服了药后就是不见效。 万菊轩知道后,一连几天饭也吃不香,觉也睡不好,成天愁眉苦脸,唉声叹气。仍百思不得其解。 他的儿子万密斋看到父亲几天闷闷不乐,以为父亲是身体不舒服,一问才知道原来是为这事儿。 他开始怀疑是不是父亲诊断有误?还是药不对症?他决心要解开这个谜团。 于是,他瞒着父亲来到了胡家给孩子看病。同样开了几剂雄黄解毒丸给孩子服用,只是改变了一下服药方法。 说来也真巧,服药不几天后孩子的病就治好了。为了感谢万密斋医生的高超医术和救命之恩胡津西给万家送去了一块“妙手回春”的金匾。 万密斋的父亲一脸困惑,忙问这是怎么回事。 万密斋这才向父亲解释道:“那天,我听父亲说了孩子的病情和治疗经过以后,出于好奇,想去看看究竟是什么疑难病证,所以就瞒着父亲来到了胡家。 通过辨证分析,我认为这孩子的腹痛正是由于腹中有虫所致。父亲用雄黄解毒丸应该是有效的,但为什么没有效果呢? 我思考后认为,可能是这虫非常顽固,给药的时间和方法不当。 于是,我先开了一剂苦练根汤,让孩子在头天傍晚服下。第二天清早,我又嘱咐他的伯母用清油煎了一个鸡蛋饼给他吃。孩子闻到一股香味,迫不及待地伸手抢着要吃。当这样的香味食品被吃下后,虫子被引诱至胃上方。这时,再取来已经煎好的雄黄解毒汤,让孩子服下。 这样就可以将虫子毒死。大约过了两个小时后,孩子肚子里传来一阵响动,泻下了三条痨虫。这就是毒药的效力。 这条虫大约有小指长,有头有手脚,形状像婴儿一样。我和他家人都看到了。” 听完万密斋的介绍后,万菊轩心中非常高兴,连声称赞:“比我强,比我强!”众人也都纷纷称赞万密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民间故事四:《治病辨冤》 有一次,万密斋行医路过一个村庄,在村口遇到一群人正议论纷纷。 有人哀叹:“这真是让我们张家祖宗的脸丢尽了。”另一个人则愤慨地说:“没想到他家出了这样一个见不得人的女儿!” 万密斋听了这些不明不白的议论,心里感到很纳闷,决定要弄清楚事情的真相。 他向一个年约五十余岁的老汉询问,老汉便向他道出了事情的原委。 原来,这个村子里有一个名叫张平的员外,是这一带的豪富。他为人坦率侠义,乐于助人,因此在乡亲们中威望很高。 他有一个女儿叫张霞,年方十七,长得妩媚俊丽楚楚动人。张霞平日里很守规矩,很少出门。 几个月前,附近集镇上来了一个大戏班,张员外和夫人每天都去看戏。 有一天,张霞的表兄来到她家,说是有急事要找张员外。张霞只好带着表兄到戏场找父亲,顺便陪同表兄看了一会儿戏。 事也凑巧,时隔不久,张霞就得了一种怪病,人变得黄皮寡瘦,肚子慢慢大了,好像有几个月身孕似的。 一些喜欢搬弄是非的人就把那看戏的事联想起来,说她是和表兄看戏,把肚子搞大了。 经人一传,竟说得有声有色,活灵活现,闹得满城风雨。 张家本是书香门第,最讲封建伦理道德。出了这种事,张员外的脸往哪儿搁呢?他又怎能善罢甘休呢? 当这消息传到张员外的耳朵里时,他气得暴跳如雷。他先是把夫人狠狠骂了一通,怪她对女儿管教不严。 接着又把张霞找来,不分青红皂白一顿毒打,逼她交待是不是做了见不得人的事儿。 张霞本来是问心无愧,自然死也不肯承认。气得张员外大病一场,几天不愿外出见人。 张霞更是满肚子委屈,一再向母亲申辩,她没有做越轨的事儿。她只知道几个月来自己身体不舒服,吃不进饭,慢慢肚子里长了一个砣子。 夫人平时了解女儿,本来就不相信女儿会干这伤风败俗之事。见女儿这一说,就来找张员外解释,想请个郎中给女儿看看是不是得了什么病。 然而张员外脾气暴躁,认为是夫人姑息女儿。不等夫人说完,他就恶声恶气地质问:“这种病怎么去请医生看呢?要找你自己去找!”话不投机,二人就大吵了一场。 张霞深知自己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于是心生一死以求解脱。 她趁家里人不注意,偷偷拿了一根绳子前往后山准备自缢。然而,她并未如愿以偿,被一位上山打柴的村民发现并救了下来。 这个消息迅速在村子里传开,村民们纷纷议论纷纷,正好被路过的万密斋听到。万密斋觉得这件事有些蹊跷,他心想,如果这女子真的是因病而致,不及时治疗,恐怕这女子死了,还要做个冤鬼。于是,他自告奋勇地来到了张员外家。 听说有位过路郎中主动来帮女儿看病,张员外心里本不高兴,他是巴不得这有辱门庭的女儿早些死了就好。 但一看郎中已经来了,不让看看,似乎也有些不近人情。只得陪夫人强装笑脸,请万密斋为女儿看看。 万密斋详细询问了起病经过,切过脉,又看了看舌苔,断定她是得了“积症”。 然后板着脸责备张员外和夫人:“你们做父母的也真是太荒唐了,孩子有病不请医生看看,还误听谣言,差点误送了女儿的性命!” 接着又说张霞:“哎,你这孩子也真傻,自己问心无愧,怎么能去寻短见哩!你这样死了,别人不是更要说你真的是无脸见人去死的吗?” 听了万密斋的话,张员外羞愧难言,既感激万密斋,又觉得太冤枉女儿了。张霞只知道一个劲儿的哭。 万密斋知道她是因为受了委屈,郁久而发的缘故,又耐心劝慰了一番,然后开了行气消积、活血通络的药方。 服下万密斋的十余剂药后,效果显著。张霞的饭量逐渐增大,肤色也开始红润起来,肚子也慢慢消了。张员外心中的一块石头终于落地了。 到了这时候,这桩冤案才算真正搞清楚。当真相传扬出去时,大家都说:“要不是万密斋,张霞肯定要做屈死鬼啦!” 民间故事五:《装病试神医》 万密斋治病的名声越来越大,民间传说也越来越多。 有人说他看病如神,摸脉、看舌、开药,保证药到病除;也有人说他看病神奇,说他今天死,你就等不到明天。 有个财主的少爷听了这些传说,心中非常不服,决心要试试万密斋到底神奇到什么程度。 有一天,少爷打听到万密斋出诊到了附近的一个村子里。于是他想了个歪主意。 这少爷派人去请万密斋,自己则专门找了一个光线很暗、围了几道屏风的重围叠障的密室,装病躺在里面。 他把三根红线一头栓在自己的手腕上,一头牵出来让万密斋拉着在丝线上切脉。 万密斋手摸悬线,切了脉,对少爷说道:“相公病入宵言,恐难话过半月,现在赶快服药也许有数。” 少爷一听,掀掉屏障,神气活现地大声斥责说:“神医,原来是这么个神法呀!告诉你,我身强力壮,血气方刚,哪儿来的病?我是听别人把你吹得神乎其神,才有意测试你的,原来你也不过如此。” 万密斋一看那少爷一副轻狂的样子,虽然很反感,但还是耐心说道:“信不信当然由相公,但我切脉的确如此,我希望相公还是听我的劝告,让我给你开个方子,去取几剂药吃吧!” “无病吃药?给身强力壮的人开药吃,这就是你神医的本事吗?哈!哈!哈!” “相公,不要拿自己的性命开玩笑哇!” “多谢万神医美意,我看就不必了吧!” 万密斋无奈地摇摇头走了。那天晚上,万密斋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 心里想:“救人一命,胜过七级浮屠,这少爷虽然可恼,但作为一个郎中,已知他有性命之忧,应该做到仁至义尽,救他一命!” 第二天一早,万密斋还是耐心给少爷送去了一张开好的药方,并一再强调:“今天赶快依照此方服药仍可活命。” 可惜,少爷仍固执已见,不听劝告,接过药单就撕了,并讥讽地说道:“万神医虽有耐心,可还是点化不了我这块顽石!” 几天以后,少爷果然陡起重病,这才相信了万密斋,想起万密斋的话,非常害怕。 派了几个家人去请万密斋,并吩咐磕头也要把他请来。遗憾的是,万密斋一直出诊在外,始终没有找到。 到了第十四天,这少年果然一命鸣呼了! 事后,万密斋知道少爷曾派人来请过他,叹息道:“这少爷太不听话了,病不早治,真是死得可惜啊!” 民间故事六:《爱出来的病》 在明朝嘉靖年间,罗田知县朱云阁,年近半百,偶然喜得一子。 这孩子聪明伶俐,活泼可爱,令人忍不住心生喜爱。知县和夫人对他疼爱有加,如同掌上明珠一般。 他们小心翼翼地抱着他,生怕他闷死;放在摇篮里又怕他跌伤。为了照顾他,他们特地请了几个贴心的仆人,对他百依百顺,期待他能早日成龙成凤。 然而,事情的发展却出乎他们的预料。尽管朱家如此用心,结果却适得其反。 起初那又白又胖的孩子,后来不是食欲不振,就是腹泻不止,逐渐变得又黑又瘦,干瘪难看。 朱知县焦急万分,四处寻求名医。朱夫人也四处烧香拜佛,祈求神佛保佑。 然而,求医无果,求佛也不灵。后来,听说有位姓韩的医生治疗小儿疾病颇有心得,他们便聘请他来做朱公子的保健医生。 韩医生为孩子开了药方,孩子服了药,但几个月过去了,孩子的病情始终没有好转。朱知县既生气又焦虑,一气之下便将韩医生赶走了。 眼见孩子日益消瘦,朱县令如热锅上的蚂蚁,连县里的事务也无心处理。 有一天,有位客人到朱县令家,提到万密斋治疗小儿疾病有奇效。朱县令一听,如同抓住救命稻草一般,马上派人请来了万密斋。 万密斋来到朱府,仔细看了孩子的指纹和脉搏,然后摇摇头说道:“爱出来的病,难治!” “万先生,求求你发发慈悲,救救我这孩子吧!只要你能治好他的病,我愿意付出任何代价!” 万密斋深思片刻后说:“要治好朱公子的病,并不容易。除了药物治疗外,还需注意饮食。说实话,我担心的是这家庭能否配合治疗。” 朱知县一听,仍抱有希望,连忙说道:“一切听从先生安排,为了治病,我们一定会按照先生的指示去做。” 万密斋叹了口气,接着说:“朱公子的病主要是由于过度溺爱造成的。由于大人和夫人的过度宠爱,饮食没有节制,导致脾胃功能失调。吃下去的食物无法消化吸收,再加上前医的治疗方法不当,使得病情日益加重。 现在治疗也不难,只要以补脾为主,兼顾消导的方剂,就可以见效。但重要的一点是在饮食方面,除了正常的一日三餐外,不要给公子吃零食和其他不易消化的食物。如果能做到这一点,调治一段时间,公子的病应该可以治愈。” 听完万密斋的话,朱县令连连称赞:“先生果然名不虚传,所言句句在理。请先生为孩子开个药方吧!我会严令家人照办。” 万密斋点了点头,提笔给朱公子开了一方:人参、白术、甘草、陈皮、积实、木香、茯苓、砂仁、山药、莲肉、麦芽、神曲、山楂、青皮,共为细末,荷叶包粳米,煮烂捣为丸,米汤饮下。 如此调治一个月后,朱公子果然精神旺盛,能吃饭,皮色较红润,慢慢又开始长胖了。 后来,朱县令做了一块“妙手回春”的金匾送给万密斋,以表达感激之情。 民间故事七:《马鞭子治病》 七月初七,传说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 在罗田,有一项古老的风俗,每逢七月初七夜晚,家家户户都会如同庆祝盛大节日一般,在自家庭院里摆设酒菜。 夫妻二人或是邀请至亲好友,一同观星赏月,共度这美好的夜晚。 万密斋和致化县丞胡三溪是同乡,一位是官,一位是医,都是当地备受尊敬的人物。 他们两人志趣相投,每年的七月初七,总会相聚在一起,共度这个特别的夜晚。 这一年的七月初七,万密斋在傍晚时分被邀请到胡三溪家中,一同饮酒庆祝牛郎织女的相会。 两人坐在环境幽雅的庭院里,饮酒、题诗、叙旧,享受这宁静的夜晚。 然而,这晚却有些不寻常。胡三溪那个只有一岁半的宝贝儿子突然得了一种奇怪的病,从太阳落山时起就一直哭闹不停。 三溪和密斋在庭院中欣赏夜景,心情舒畅,但三溪的夫人汪氏却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 汪氏嫁给三溪后,生活美满如意,夫妻恩爱,膝下已有一女,一年前又添了这个宝贝,可谓万事如意。 她把所有的爱都倾注在这个宝贝身上。如今看到孩子不停地哭泣,她的心如同被针刺一般。 然而,她不愿打扰丈夫和密斋的雅兴,只能让乳母哄着孩子。 乳母抱着孩子到处转转,一会儿放在摇篮里摇,一会儿喂奶,一会儿又给糖吃,但孩子的哭泣仍止不住。 无奈之下,汪氏只好走到庭院,向万密斋求救:“万先生,真是不好意思要打搅你了!” “啊哟,嫂子怎的这么见外?有事何不直说?” “是这样,我那小儿子也不知是怎么回事,白天还好好的,也不见发烧。从天黑开始,一直到现在哭个不停。只得麻烦你去看看。” “孩子病了,你怎么不早说呢?还客气什么?”万密斋说着就随汪氏来到内屋,把孩子从头到脚认真检查了一遍。 然而奇怪的是,他左看右看就是看不出毛病出在哪里。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万密斋沉思了一阵,眉头紧锁,然后问道:“这孩子今天最喜欢玩的是什么玩具?” “今天玩了一天的马鞭子!”乳母回答。 “啊?这就对了。去把那马鞭子拿来吧!” 汪氏一听,莫名其妙:“万先生,你要马鞭子干啥?” “治病呀?” “什么?马鞭子能治病,你不是开玩笑吧?” “怎么会哩,去拿来就明白了。” 汪氏不知万密斋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只得叫乳母把马鞭子拿来。 说来也真神奇,马鞭子一到,孩子就笑着伸手哇哇直叫,等把鞭子给他,就再也不哭了。孩子的“病”就这样被万密斋用马鞭子治好了。 三溪和汪氏见了,既惊讶又高兴,连忙撤掉了先前的酒菜,又办了海参燕窝酒席感谢万密斋治病之恩。 他们一边劝酒聊天,一边要万密斋讲出他是怎样看出孩子这“病”的。 万密斋笑了笑,说道:“这当医生也不比当官容易啊!不但要学医术,还得懂点心理呀。 我把孩子从上到下仔细看过后,见这孩子的确没病,也不是因为肚子饿的缘故。 左思右想,孩子无病而哭,一定是心有所想。孩子才一岁半,想什么呢?必然是白天喜爱的玩具罢了。 孩子太小,不像大孩子想什么就开口说,或是自己动手去拿,只有哭来达到目的。这也是一种典型的‘相思病’哩!” 一席话说得三溪和汪氏连连点头,万先生真是赛华陀,不但医术高超,而且心思绝顶啊!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bue.com/bbcd/14033.html
- 上一篇文章: 济南特产,酱驴肉一道传统美食的独特魅力与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