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经典连接今天与历史,以诵读关联儿童与先哲”。胜利大街小学李爱珍老师很认同这句话,因为在她的生命里总对中华传统文化有莫名的亲近感,她喜欢把这些美好的东西传达给她的学生。用她的话说就是: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内核所在,站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如何让娃娃了解中国历史,理解中华民族的精神密码,是每一位有责任感的教师应该思考的。

——济南市胜利大街小学李爱珍

静听圣哲启蒙昧

文化传承,可不是简简单单一句话的事。“传承”是一个有份量的词语,先有继承,才有传播,自己要先成为行家,才有资格说传承。李爱珍老师喜爱传统文化,但苦于知之甚少,懂得太浅。于是只要有学习的机会,就会千方百计地去听课学习,书也是买了一本又一本。

李爱珍老师开始时是对古诗词有一种特别的情感,钟爱吟诗诵词,后来慢慢开始读儒学,悟道学,思哲学,甚至听佛学,一步一步发现传统文化里的宝藏,她现在还喜欢学习汉字文化、中医文化等等。据她介绍,最近涉猎的书籍包含了汉字文化、王阳明心学、四书五经、老子道学、*帝内经养生学、易经哲学以及佛学等内容。这里面,任何一个系统的学问都值得去研究一生,爱珍老师主张先涉猎浏览,再分阶段一步一步地专其一门好好参悟,相信百川入海、万法归宗,文化都是相通的,哪一门学问的精进都对整个传统文化的学习起到重要的帮助。爱珍老师还在网上购买了很多国学课程,如康震讲诗词、鲍鹏山讲论语、蒋勋细说红楼梦、孤独六讲、南怀瑾国学课、曾仕强讲易经、曾仕强讲道德经、徐文兵讲*帝内经等等。她介绍自己,眼睛有空时便读书,耳朵有空时便听讲,偶有周末,有时间便去济南府学文庙、省图书馆尼山书院,近距离地听一听专家对孔孟之道的讲解,同时感受一下以府学文庙为中心的老济南的文化底蕴。你会发现,爱珍老师学习传统文化是抱着一种轻松心态进行的,当下喜欢什么想学什么就随手拿来,即时接纳,并不是按照规划出课程路线进行,这样便把学习完全融合为一种生活方式,化解了学习压力,变学习为娱乐,这样的学习才是更长久更有效的。

学习让内在发生了什么呢?“学了文化才知什么是文化,读了经典方晓如何为经典”,是的,读了《四书》,知道孔孟之学绝不是人们口中的三纲五常封建思想;读了《道德经》,才知道这里面绝没有消极思想,而是以“道”解尽天地间的至真大理;读了《易经》,方知世界可解,无极太极,四象八卦,就是世界本来的样子;解读了四大名著,也才知道,里面有的不只是好的故事,更是人生智慧和立世哲学;学了诗词吟诵,也才知道吟与诵,既是读诗的方法,更是做诗的韵律……越是学习越是感受到自己的无知,学得越多,越是想把这一知半解尽数告诉学生,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些,知道这些文化的珍贵……

只将清音诵古今

李爱珍老师的班级工作室叫“四书堂”。“四书堂”这个名字在学校内外可是响当当的了,因为这个班的老师和学生以读书闻名,以诵读出彩。如何把传统文化传播得有序,有效?李爱珍老师也经历了这样一个思考和实践的过程,最初只是带着学生碎片化地学习,后来找到“课程”这把万能钥匙,把传统文化和语文学科及班级文化相融合,形成了“功夫语文”的大主题课题,传统文化便成了课程中的重要部分。

(“四书堂”主题课程结构图)

从“四书堂”主题课程结构图可以看出,传统文化的学习主要聚焦三个方面:汉字文化,经典诵读和古典书籍阅读。

“四书堂”的小朋友从入学的第一天起,爱珍老师的识字课便融合了字理故事,带着小朋友们学习汉字文化。按照字理分类,汉字分为“文”和“字”,“文”就是造字之初产生的那些象形字,独体字,这与低年级学的字正好吻合。于是,“四书堂”的小朋友们一边通过课本学认字,一边通过字理故事学识字,解决了人们对汉字“认而不识”的问题。小朋友对汉字符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亲近感,几年来,“四书堂”的孩子们每周一节字理课,学得不亦乐乎。通过学习,孩子们知道了“气”与“氣”的区别,“电”与“申”的关联,“山”和“丘”有别,“广”和“厂”相关。记得当央视开学第一课中,主持人拿出一张的甲骨文时,台上的同学不认识,屏幕前“四书堂”的孩子们却齐齐喊出了“雨”字,为此,他们感到很自豪。

爱珍老师还从很多汉字典籍中整理中包括天文部、地理部、植物部、动物部、人物部、器物部、符号部等七部共个“文”字字理故事,作为小朋友学习的教材。老师还购买了汉字宫的视频课程送给小朋友们当娱乐片来看,“四书堂”的孩子们真的把学习汉字当成了游戏。也许学过会忘,可能忘了再学,总之,这汉字里包含的文化已深深地浸入了心底。

说起诵读,这可是“四书堂”师生的强项加亮点,谁没有听过每天早上“四书堂”里的朗朗书声,谁没看过“四书堂”同学们诵读的《三字经》《千字文》《诗经》《满江红》《声律启蒙》《劝学》《论语》……,这些作为经典诵读节目只是“四书堂”经典诵读课程的一部分,他们每天早上如约读起,从一年级到现在的六年级,诵读并已达到熟练背诵的已经超过了六万字,而且这些内容从来没有一次作为家庭作业,全部是在学校里老师领着完成的,家长完全不知道孩子背了什么。

要问怎么做到的,这是爱珍老师最得意的妙招——天天和孩子们一起诵,玩着花样诵读,你一遍我一遍他一遍,变着花儿,学着样儿,学生不觉累,只觉得像游戏一样好玩,诵着诵着就不需要看书了,原来不知不觉中都背过了。班里有个这样的小故事:诺诺这个小皮孩儿从来不愿跟着大家诵读,每次大家读的时候他就在桌上比划着玩儿,爱珍老师也从不硬性要求他,当大家都举着小手说“我背过了”时,诺诺居然也说自己背过了,老师不信,诺诺居然真的站起来背起了《三字经》,从头背到尾,除了字音发的模糊以外,无一错处。老师惊叹,同学叫好,真是震惊了四座——一个从来没有翻过书的小朋友只靠听就全背了下来,创造了奇迹!这更让老师坚定了信心:一起诵读事半功倍,孩子背经典一点儿都不难。“四书堂”的孩子们既背了蒙学经典《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也背了小学生必背古诗词几百首,还背了《诗经首要》《声律启蒙》,近期在诵读儒学经典《论语》《大学》《中庸》以及荀子的部分内容,中间还穿插背诵了像《正气歌》《满江红》“二安诗词”等经典作品。诵读节目不只很多次登上学校的舞台,更上过市中区儿童阅读专场、素质教育基地开营、经典诵读展演等舞台,还参加过山东书城的诵读展、齐鲁全民阅读季的开启仪式、《山东教育》基础校的诵读展示、济南市经典诵读大赛,更曾经登上过全国创新课程大会的舞台以及国际基础教育研讨会的大舞台。诵读活动还多次登上报刊,让更多的人看到并了解了“四书堂”。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诵读传统经典,就是最美的读书声!诵读声声不辍,中华文化便会始终兴旺传承。

知行一体真如是

读着《弟子规》《正气歌》《论语》长大的孩子一身正气。一点都不假,现在“四书堂”的孩子已经是六年级了,班风正,学风浓,每个孩子都知礼懂让,有正气,也有书卷气。因为大家不只是读书,更从书中学习做人,做事。

诵读《弟子规》,让小朋友明白“出必告,反必面”既是礼仪,也是责任,不管小孩还是大人,都要这样做;诵读《千字文》已将“知过必改,得能莫忘”“尺壁非宝,寸阴是竞”背得烂熟于心,老师经常让同学们把在生活中体会到的“千字箴言”分享给大家,把学与做完美融合。诵读《论语》时,爱珍老师时时刻刻都能把“君子”之道融入教育中,“君子坦荡荡”“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君子不二过”“君子不重则不威”“君子和而不同”“君子喻于义”“君子周而不比”……君子之称极大地点燃了少年们心中的浩然正气,很愿意去践行君子之风,并乐于保持对人对事的真诚善意,体会“仁”之境界。

年国际基础教育研讨会上,“四书堂”师生负责的是主会场的国学经典展示,选取的是儒学经典内容,把学生正在诵读的《论语》与《荀子?劝学》的内容相结合,来阐释儒学思想的精髓。在每一次诵读展示中,李爱珍老师都会思考展示的到底是什么?她认为,展示绝不仅仅是内容的娴熟、声音的洪亮、动作的整齐,更重要的是展示在传统文化熏陶下的学生的精神内蕴。这次展示让李爱珍老师一下明了:要让孩子们知道,做事的动机和目的,一直是儒学文化中作为修齐治平意义的考量。先从诵读的内容考量,从《劝学》等儒学篇目中挖掘思想内涵,并由些引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为学之道和礼仪之道,由《论语》讲到《劝学》,由孔子讲到荀子,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儒家文化的思想,并基于理解展现出来。再从表现上形式考量,这次需要近距离地接触来宾及外宾,每一个人的大方得体、平和自信、礼仪行止等都将受到综合检验。在排练过程中,她发现,很多学生越是与人接近越是紧张,于是老师便带着大家从“礼仪”“仪态”开始,立直微笑,体会中国人骨子里的自信端和、正心诚意。排练过程中真有学生无法平和地立于当下,站出了潜藏的内在情绪,哭了。当情绪宣泄之后再站时,渐渐地眼神不再躲避,人变得柔和和自信。她体会到“正心诚意”绝不是一句空话,需要每一个人从自身修炼开始。学习传统文化,本身就是对自我的完善与修复。

这次儒学经典展示非常成功,一位外宾看了之后非常感慨,她说:“我看了很多国家都在做传统文化,只有这一次,看到传统文化真正深入到每一个孩子的心里了。”活动结束了,教育没有结束,爱珍老师带着孩子们学习传统文化并没有结束,她带着她的弟子们正在走向传统文化的新行程。

当以国韵润童心

“四书堂”“侃书吧”儿童阅读课程引领着学生们走进一部部经典好书。在这里,爱珍老师带着大家完成了对中国四大古典名著的阅读。从四年级起,这项工程就开启了,当时很多家长都对孩子阅读原著表示怀疑,就连山东书城的工作人员都表示,买原著,四年级的孩子会不会读不懂?爱珍老师告诉家长和学生,相信自己的潜力,一定能读得懂。怎么读呢?李老师一回一回地领着孩子们读,从识字开始,到难读的句子,难理解的段落,一一解决。而且每天围绕老师给出的小问题来侃书交流,同学们愣是读得不亦乐乎,从最初的两天才读一回,到后来的每晚读一回都不过瘾。读完了《西游记》又读《三国演义》,阅读《三国演义》之后,老师还通过设计学习工具让同学们思考讨论“名著之‘名’”“从《三国演义》看影响人物命运的因素”“躬身入局,若你是三国历史的影响者,改变哪些关键点就能直接改变历史的走向?”“有些事明知道做了会后果严重,为什么还要做?”……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领会名著所传递给每一个中国人的思想,理解中国历史和中国人身上所承载的精神力量。“侃读三国”课堂还登上了第十二届全国人文大会的会场,受到诸多好评。

李爱珍老师说,传统是什么?传统就是中国人经过千百年风雨沉淀累积起来的集体性格。文化是什么?文化就是对这种集体性格的阐释与显现。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宝贵的记忆,是国萃国韵!身为教师,有责任有义务,把这份宝藏深度挖掘并完完整整地传递下去。

文化传承,匹夫有责。李爱珍老师表示,愿意背负起这份责任,当以国韵润童心。

END

策划责编|宣法科

供稿编辑|济南市胜利大街小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bue.com/bbcd/75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