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治白癜风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index.html
忙碌的西二环边,有家嫏嬛书房,从外面看起来不甚起眼,进去之后会发现别有洞天——这里可称得上读书人梦想中书房的样子。书房主人蒋凤君来自浙江富阳,父亲是著名的传统文化传播企业华宝斋的已故创始人蒋放年。年开始,嫏嬛书房正式对外开放,从华宝斋时期的印刷、出版业务到嫏嬛书房提供的书房服务,蒋凤君希望以书房作为抓手,通过更接地气,更能融入市民生活的方式倡导元典(经典中的经典,并且以“下真迹一等的方式呈现”)阅读,从而推广中国传统文化——肩负社会文化责任,正是华宝斋两代人一直的努力与实践。袁新雨嫏嬛书房内景王海欣摄有关《营造法式》的回忆尽管时间已经过去了三十多年,谈到华宝斋石印印刷的第一部古籍善本《营造法式》,蒋凤君仍能够回忆起很多细节。从上海聘请的老师傅,前后持续了一年多的印刷制作时间,她都记得很清楚。技师中年纪最大的一位当时已78岁高龄,用颤抖的手把一幅幅图一遍遍地勾描、填色,最多的有十三种色。这些都让彼时还很年轻的蒋凤君生出这样一个简单而又真切的感受:“古人做一本书,太不容易了。”当时蒋凤君还不到二十岁,正是对周遭事物感到好奇的时候,在《营造法式》的再造过程中,蒋凤君时常会出于好玩而去“掺和”一把,跟着老师傅勾描,或者在印刷的过程中帮着揭纸,自己还尝试着去折页、装订。嫏嬛书房内景王海欣摄相对于勾描、装订这些印制环节,蒋凤君对于造纸更为熟悉。年,蒋凤君的父亲蒋放年已经在国家古籍出版整理规划小组的帮助下获得了一万元的无息贷款,开始复原古法手工宣纸。这项工作对于13岁的少女蒋凤君来说,是“懵懂”而又“新奇”的。在蒋凤君的记忆里,工人凌晨四点起床开始准备制作竹纸的原料,纸浆的原料从伐竹开始,经过多道工序。最原始的纤维软化用的是“童子尿”、生石灰沤制,之后还要煮、捣、操纸、晒纸等工序。这些工序对于当时的蒋凤君来说,都是让她“新奇”的。最后,她捧着工人从滚烫的泥煏弄泥上揭下的第一张纸,在连笔记本都是奢侈品的年代,洁白柔软温暖且带着清香的宣纸是何等新奇与神圣!停留在鼻尖上的清香一直没有消退,浸润到了蒋凤君的骨子里。蒋凤君在嫏嬛书房从那时起,华宝斋生产的手工宣纸就专供国家古籍出版整理规划小组使用,用于印刷出版古籍。如前所述,华宝斋自年开始印刷业务,前文所提之成书于宋代的《营造法式》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营造法式》标志着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到了较高阶段,并且开始了自主的经验总结与积累,确立范式。与此呼应的,则是宋版书彰显着的中国古代造纸、装帧、刻印技术的成熟与美感。草蛇灰线,伏笔千里。华宝斋由《营造法式》开始的中华善本印刷,也为蒋凤君日后的生活埋下了伏笔。年,华宝斋在古法手工宣纸生产和中华善本印刷两项业务的基础上,于杭州富春江畔投资建设了造纸印刷文化村,把四大发明中的二项以活的博物馆形式呈现,成为文化部第一批创意文化产业基地,从而成为“游学”的先行者。蒋凤君说,彼时甚至都少有人提及“游学”这个概念,而富阳当地的中小学生春游秋游却经常来到这里。学生可以自己去做一张纸、做一册线装书。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是存在于书本上的知识,而由于受到华宝斋活字印刷文化村的影响,在富阳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则从小就对手工造纸、活字印刷、雕版印刷、古籍装帧有着较深、较全面的认识。蒋凤君坦言,父亲的文化程度不算高,在宏观上对于文化环境的认知和把控其实不强,华宝斋一路走来,都是受到了老一辈如李一氓、李瑞环、范用、汪道涵、王元化等领导人和文化名家的指点与熏陶。年,华宝斋在取得出版权的同时,承接了国家出版工程《中华再造善本》的印刷任务,由此华宝斋完成了从造纸、印刷到出版集文化旅游于一体的纯文化产业集团。年,华宝斋来到北京,入驻全国政协礼堂西南厅,以书院的形式在服务全国政协机关的同时对外开设历史文化讲座。年,蒋凤君决定再次转型,将嫏嬛书房搬到了北京西二环的边上,临街开着。将书院变为书房,以一种更“接地气”的方式存在。“现在恢复不了书院的传统功能了。”蒋凤君直言,传统书院的主要功能中包含讲学、修书、刻书、藏书以及祭祀。在眼下的文化环境中,没有必要留存其中的讲学、祭祀等功能,因此,她希望嫏嬛书房通过藏书文化的传播能让元典走进更多读者、市民的生活。这才有了清、净、静、雅的书房,被许多人视作读书人梦寐以求的嫏嬛书房。嫏嬛,神话传说中的天帝藏书之所。时至今日,来到北京嫏嬛书房,感受到的并非仙气,而是浓浓的书香气。在蒋凤君看来,行环境之教,用书卷气渲染环境,熏陶读者,是对文化传播的最好辅助。肩负父辈的责任蒋凤君想通过藏书文化传播来回馈社会的想法来源于她的父亲。蒋凤君回忆,曾有一段时间,图书市场盛行“低折扣、高码洋”的营销策略。曾有人找到她的父亲蒋放年,想用这种模式合作印销线装本“四大名著”以取得巨大利润。嫏嬛书房内景王海欣摄蒋凤君记得,她的父亲一听到这种方式非常恼火,怒斥来人的这种行为是“商业欺诈”“欺骗顾客”,断然拒绝了这一提议。在这之后,很多出版商都通过这种模式赚得盆满钵满,但是华宝斋从未采取过这样的策略。“我爸的整个骨子里面,尽的就是一种社会的责任。”多年之后,蒋凤君这样总结。年,蒋放年先生猝然离世,为父亲合上双眼的时候,蒋凤君暗自发誓,一定要肩负起将父亲“骨子里的社会责任感”,把中国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蒋凤君有时会自嘲“文不文,武不武”:作为商人,朋友看她做的行业,都会觉得她是一位文化人,而作为文化人,她身上又带有商人的属性。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商人和文化传播者的双重属性也许更有利于蒋凤君推动她现在做的事情。北京嫏嬛书房的运营成本不低,从房租到装修成本以及其他必要的经营成本都不可忽略。两年多来,蒋凤君一直用她从华宝斋获得的股份收入来补贴、维持嫏嬛书房的运营。在这样的情况下,蒋凤君仍然不太愿意接受其他资本的进入,就是怕做的东西流俗,或者说,她拒绝盲目的大众化、数字化。嫏嬛书房内景王海欣摄在蒋凤君看来,古籍的数字化不是简单的将文献扫描或者录入电脑,上传网络。古籍的学习也绝非简单的翻翻看看、听听书籍音频就能够理解的。古籍的阅读需要潜心深入,更需要一定的基础和能力。这种能力的获得则需要从小的培养,特别是环境的熏陶。在蒋凤君看来,近年来传统文化呈现出回归、复兴的态势,社会层面推崇“国风”“国艺”“国技”,但却“缺乏‘道’(核心)的思想部分”,而传统文化之“道”最直接的载体,就是自古流传至今的元典。“这是中华文化的‘文脉’,元典恰恰是文脉中的精华。”蒋凤君说。同样的古籍,不同版本之间亦有优劣之分,选择最具有原创性、开拓性、经典性作品中,最具有审美价值的版本,正是蒋凤君操持的“藏书文化传播体系建设”项目中的重头戏——《中华善本百部经典再造》的起源。通过书房文化倡导元典阅读《中华善本百部经典再造》是由以原全国政协委员、著名版本目录学家李致忠先生为首的专家团队从国家图书馆等几十家图书馆、博物馆的藏品中精选出的种元典组成的,其中唐版1种、宋版38种、金版1种、蒙古版3种、元版18种、明版30种、清版11种,多为特级、一级文物,有很高的文献价值,是对中华文脉的系统梳理与呈现。嫏嬛书房内陈设的《中华善本百部经典再造》运用华宝斋自主研发的“善本延印”技术(用纯矿物顔料替代化工油墨在华宝斋所生产的纯手工宣纸上印刷的一种技术)影印后,呈现古籍原貌,对读者来说是一种美的享受,也展现了艺术价值。著名藏书家韦力认为,因为很少有人能够触摸到原书,《中华善本百部经典再造》的再造善本选用的底本都是稀见版本,并且高度还原了元典的纸张,故而对于鉴定工作极有帮助,又有极高的收藏价值。有鉴于此,选目经典、选本精当、印刷精到的《中华善本百部经典再造》成为了蒋凤君宣传藏书文化的重要助力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为传统文化的复兴与再传播打牢基础。蒋凤君说,对于馆藏而言,这套“下真迹一等”的书籍,可作为各个历史时期各种版本的版本鉴定的标准样本,同时解决了满足普通读者借阅的难题,还可以进入寻常百姓家。对于很多研究机构以及大学来说,古籍的稀缺性和难以复制性使得其阅读需求很难被全部满足——即便这种需求少之又少。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来看,如果增加学生,特别是青少年阅读、接触古籍善本乃至元典的机会,有助于引起他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书法、刻印、雕版、装帧、印刷以及造纸等分支的兴趣。因为古籍善本本身就具有审美价值,而这种价值其实可以作为引导青少年了解、学习传统文化的又一条通路。当他们手捧线装善本的时候,有很大可能会被其精致的装帧、高超的书写技艺所影响,甚至产生向往。蒋凤君说,她为部典籍准备了个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bue.com/bbcf/151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