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弹不在多,关键在打准这味止咳良药,要怎么用才能起到作用
说到止咳的一众中药,实力最强者莫过于百部。但是百部这味中药却没有收录于《神农本草经》中,也没有收录于《伤寒杂病论》中,为什么它就成了止咳中药榜单之首?又是谁最早发现百部这味中药的?的确,在张仲景以前,几乎没有人用百部,但却有人用天门冬,且天门冬被《神农本草经》收录过,《伤寒杂病论》也用过。张仲景所用的麻*升麻汤,方中的天门冬和麦门冬的主要作用就是润肺。 那么,天门冬与百部有啥关系?在古代,很多人对天门冬和百部傻傻分不清楚,比如明代杰出的中医药学家李时珍,就有“百部,亦天门冬之类”的说法。追溯到汉末,《名医别录》中记载了百部“主咳嗽上气”,而东晋著名的医药学家、炼丹家葛洪在《抱朴子》中说,“楚人呼天门冬为百部,然自有百部草,其根俱有百许,相似如一也,而其苗小异也。真百部苗似拔揳,唯中以治欬及杀虱耳,不中服食,不可误也”。也就是说,葛洪是搞清楚了,百部是百部,天门冬是天门冬,而从从现代的植物学上来讲,它们俩的确没啥关系,天门冬是百合科天门冬属植物,而百部是百部科百部属植物,二者都不同科属,也就是说二者其实压根儿没啥直接关系。那么古人为什么会把二者混淆呢?如果从植物学角度来看,二者都是被子植物门、百合目、百合亚目植物,除此之外,就是二者的根有点类似罢了。实际上,二者丁是丁卯是卯。 从这个意义上说,《名医别录》的原作者应该才是第一个发现百部的,只可惜此书早已失传,且并没有区分百部和天门冬,而葛洪是第一个分清楚百部和天门冬的医者,而且葛洪也指出了百部“治欬及杀虱”的作用,而且百部的这两大作用,千年以后的今天,依然如此,可见葛洪对中药的认知水平真的是超级厉害。而后,梁代医学家陶弘景在注解《神农本草经》和《名医别录》时,对百部的功效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指出“百部火炙酒渍,饮之疗咳嗽,亦主去虱。又主暴嗽”。 也就是说,到了这里,并没有人说百部是治疗寒咳还是热咳,而百部治疗寒咳还是热咳起源于唐代,当时的医学家甄权在《药性论》中说,“治肺家热,上气,咳嗽,主润益肺”,而后来的中医的入门读物《药性赋》中,更是一句“百部治肺热,咳嗽可止”,让人们印象深刻。而自明清以降,医家们对百部的认识分成了两派,一派认为百部性寒可以治热咳(兰茂、杨时泰等),另一派认为百部性温可以治寒咳(李时珍、汪昂、吴仪洛等),一时间莫衷一是。 但是现代认为百部的性能是微温的,是不是更适合治疗寒咳?实际上,百部是寒咳热咳均可用,正如近代中医学家张山雷所说,“然即曰微温,亦如紫菀温润,专治肺咳之例,究非温热之温,故凡有咳嗽,可通用之”,“百部虽曰微温,然润而不燥,且能开泄降气,凡嗽无不宜之,而尤为久嗽虚嗽必需良药”,所以不要相信所谓的百部只能治寒咳,而不能治热咳。如果你抱着这种看法,那只能证明你书读得太少了。 有人会说,既然百部止咳效果这么好,医院医生很少用这个药呢?还有人会说,百部不是可以治疗各种咳嗽吗?为何我用百部没效果?的确,临床中会存在这样的情况。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个中原委是这样的。医生很少用百部,是因为担心它的*性,若非高手,一般人不会给你开百部。而为什么用百部效果不好,那一定是炮制、配伍和剂量不对。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bue.com/bbgx/11138.html
- 上一篇文章: 用醋去除头发上的虱子的方法两个妙招教你去除虱子卵伊
- 下一篇文章: 99岁老戏骨仙逝,曾参演过百部影视,年迈资深明星女儿尚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