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夢悠悠味濃濃

心血澆灌牡丹紅

——觀《牡丹還*——

白先勇與崑曲復興》有感

程梦丽

千年光景,化作崑曲舞臺上的倏忽一瞬;百年滄桑,孕育崑腔藝術的厚重綿長。沉澱醞釀暗香余溫,曦輪傾灑青春爭鳴,前世班主再度奏響崑山腳下的天籟之音,牡丹*歸,驚動寰宇。

我與崑曲初遇於紅樓,當讀到黛玉隔牆為《牡丹亭》如癡如醉時,我暗忖那《牡丹亭》必然極好,不然怎會引得黛玉此般心神搖曳?唯歎彼時條件有限,我未能感受黛玉之體驗。我與崑曲相逢於北大課堂,一個同樣與紅樓有關的地方(不禁感歎這冥冥中的緣定)此時的我已有幸親身領略崑曲風采,去感受崑曲的人與物和他們背後的故事。

年前,崑曲脫胎而出,於明代中葉大成,此後獨領風騷三百年,梨園繁盛,花開不絕,被稱為“百戲之祖”。但18世紀後期,時代變遷,社會動盪,崑曲逐步落寞,隨即沉寂百年。新中國成立後,一出《十五貫》喚醒崑曲,它眺望靜候著佳音到來,白先勇先生感知到“上天留我下來,好像還有未盡之業。”以虔誠的心邀請崑曲“繼字輩”、崑大班等藝術家們共同培訓“小蘭花班”,百花齊開,牡丹還*,終迎來青春版《牡丹亭》的問世。

青春版《牡丹亭》外景照

(許培鴻攝)

當教室的燈光逐漸暗下,白先勇先生著一襲唐裝漸漸出現,舉手投足間滿是儒雅謙和,我的腦海中突然浮現一句話:若這世上真有美人骨,那便該是先生的模樣吧。那時的我對於先生的印象尚停留在白崇禧之子、《臺北人》等大作的作者以及其對崑曲藝術的卓越貢獻上。

電影《牡丹還*》中的白先勇

隨著敘述緩緩推進,鄧勇星導演用鏡頭帶領我們回溯青春版《牡丹亭》的成長故事,以及其背後的創新與思考,影片同時回溯民國時期的崑曲歷程,用崑曲的語調詩意地展現崑曲的百年興衰史以及“傳字輩”以來崑曲藝術家們的守正創新。細膩的敘事、寫意的影像如潺潺溪流,悄然滑進我的心間。

“那些願意燃燒自己的生命去照亮人類文化文明的人是為了什麼呢?不知道,只是‘欲罷不能’。”

在這個世代傳承的故事裡,當白先勇先生決心發揚崑曲文化後,緣分牽引著他找到了往日崑曲大師,又指引他發現了俞玖林、沈豐英等年輕演員。腰不好一跪下就站不起來的張繼青老師一遍遍跪下示範,再由人一遍遍扶起;排練心急的俞玖林直練到衣衫血跡斑斑;從劇本的改編到場地的落實,事無巨細、殫精竭慮的白先勇先生甚至不得不折腰“化緣”去聯繫相熟的企業家籌措經費……白班主帶著眾人如唐僧取經般克服九九八十一難,不斷探尋崑曲這門古老藝術的韌性與張力。

白先勇與張繼青

(許培鴻攝)

面對他們的盈盈笑意,我有些迷惘,支撐著他們的是什麼?熱愛的力量真的如此之大嗎?白班主滿懷笑意的表情與我近日因內卷而憂慮的神態交替在眼前浮現,在這條喧囂的道路上,有人靜心沉著地走著自己的寬闊大道,有人心驚膽戰地過著自己的獨木橋,還有人因聽見別人大呼小叫的聲音迷失了自己的方向。許多人終此一生都在找尋中度過,我幸運地早已找到了自己的熱愛,安靜的心卻被裹挾得面目全非。白先勇先生從學者投身崑曲,崑曲大師與年輕演員們在短短時間內練成青春版《牡丹亭》,他們所承受的壓力,所遭受的蜚語又豈會少?但他們卻能不為所動,在這個浮躁的世界裡固守自己心目中理想的《牡丹亭》。

我想,這背後是他們對崑曲的熱愛,是他們堅強意志的力量,也是崑曲作為一種悠久的民族文化對他們潛移默化的影響吧。

就像,急躁的我竟耐得性子去看完一場崑曲演出,將手機裡的音樂更換成崑曲音訊,為戲中人纏綿的愛情輾轉反側,也開始有了些沉靜的味道。

偉大的藝術經歷史的錘煉中更顯從容,崑曲在數百年的積澱裡氤氳出其特有的高雅與沉靜,而這份高雅與沉靜也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了用心去感受它的人們。或許,重新拾起崑曲的背後不僅是復興民族文化的使命召喚,也是這個嘈雜的世界裡,我們每一個個體對於碎片化、娛樂化的反抗,是我們靈*深處對美的嚮往以及對一份安寧的追尋。

電影《牡丹還*》劇照

“崑曲無他,得一‘美’字,詞藻美、舞蹈美、音樂美、人情美,是中國美學理想的集中體現,是中國古典文化高度發達的產物,是世界級的藝術,我們所有人都要好好珍惜它。”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為了一個美字,白班主翩然而至;為了一個美字,崑曲演員精益求精;為了一個美字,眾多青年大學生走向崑曲劇場。古老的崑曲、青春的容顏、悠悠水磨腔和典雅的唱詞讓年輕的觀眾想起自家後院盛放的牡丹,一至園林,方知春色如許,牡丹還*,再度名動京城。在這場文藝復興裡,有他們的堅守、傳承與創新,但更令人欣喜的是越來越多的新鮮血液注入崑曲中,讓我們看到崑曲傳承自有後來人!

電影《牡丹還*》劇照

感謝孫勇星導演的影片,這部影片為美而生,以美的方式去展現美,整部影片恰似一部完整的崑曲,由各個折子戲組成,彼此之間以《牡丹亭》膾炙人口的詞句銜接,抒情而詩意,若即若離的氛圍裡古今呼應,溫柔而克制,真情實感的講述令觀者潸然淚下。這群愛戲之人精心呵護古老精細而脆弱的崑曲,為其加入新的活力與當代魅力,這場尋戲之旅不僅是崑曲由衰轉興的寶貴財富,也是中華傳統文化復興的重要史料,必能吸引更多的新生力量加入中華傳統文化的復興與傳承。

崑曲映照藝術,也映照生命,當人們逐漸懂得不以“生死”喜悲,懂得期許不至的“情”,或許終會與大美的崑曲在某一個處怦然相逢。

本文首发于“白先勇衡文观史”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bue.com/bbzl/105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