濩泽古城藏书人王健民把涧水书阁办成读书人
湖南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rczy/161215/5117687.html王建民个人照 莎士比亚曾说过,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书籍是人类智慧的源泉和精神食粮。在阳城县濩泽古城南部片区,紧靠骏马岭森林公园东侧的南台小区,有位阳城小有名气的藏书爱好者,他叫王健民。 进入王健民家中,一股浓浓的书香扑面而来。多年来,王健民收藏的各类图书已有余册,有各类方志、乡镇村志、行业志余册,范围跨越诸多省市,时间穿越明清两代和民国年间。此外还有各类期刊余册,家谱族谱40余册,以及多册国学经典和当代文学名著。 王健民老家在涧水河畔上的临涧村,他给自己的书屋命了一个情牵故土的名字叫“涧水书阁”。健民的藏书信息量大、涵盖面广、质高量多、特色明显。涧水书阁已经成为阳城县收藏本土作家与地方文献最多的民间图书馆。 少年爱书意外丢失遗憾终生 王健民祖上世代务农,他父亲勉强读完高小,当过几年乡村教师。健民记得家中有文字的、也是最为珍贵的书是《毛泽东选集》1至4卷,此外就是母亲的陪嫁梳妆匣子里面存放着清朝到民国年间直至土改翻身后各种文书契约,以及父亲从教时使用过的一本《汉语成语小词典》和一本皱皱巴巴的《百年日历》,此外片纸只字没有。健民早在小学四五年级就喜欢上了书籍,在知识不被重视的年代,他仍然涉猎了《敌后武工队》《青春之歌》《保卫延安》《连心锁》《三国演义》等文学名著……尽管那些小人书全都缺头少尾,书的名称还是后来读得多了才知道的,但是那时的他已经实实在在爱上了书。 健民人小心思不小,他把姐姐们用过的课本全都收集起来,小心翼翼地存放在无人涉足的小楼上一个没有盖子的小破木箱里,这成为健民最早的藏书。有一次老鼠钻进去啃坏了几本书,健民心疼了好一阵子。每逢假期或是星期天,健民拔过猪草,干完家务,帮助父母完成生产队的农活,就一遍遍阅读这些宝贝书籍。可以说除过《毛泽东选集》没有完全读懂以外,其他书籍他全都翻过来掉过去看了若干遍,有些甚至可以倒背如流。 健民的父亲毕竟是乡村文化人,发现孩子喜欢读书爱书,就想办法从大队拿回一些无人问津的《人民日报》《参考消息》《晋东南报》《人民画报》《红旗》杂志和其他书刊,健民半懂不懂读过以后便精心收藏起来。知子莫如父,父亲还专门为健民腾空了一个老掉牙的木头箱子供他藏书专用。初中毕业时,这只箱子居然装得满满当当。父亲又给健民换了一个装炸药的简易木箱,比原来的箱子大了许多。这个时候健民又喜欢上了收藏毛主席像章和古代钱币,全都存放在这个简易的木箱里面。大概是好事多磨,在举家搬往他乡居住时,健民恰在外面上学,这只宝贝箱子没能及时搬走,被房子的新主人当作无用物件扔掉了。健民后来多次追查搜寻,人家说那些破书烂纸早就一把火烧光了。一箱旧书意外丢失,成为他一辈无法抹去的隐痛。健民藏书的第一阶段就这样结束了。 青年买书大学三年不知肉味 健民藏书的第二阶段是上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初。在此期间他购买收藏了为学好专业知识和生活爱好的英语、*治、法律、社会、文史类书籍。这些藏书大都是花钱从书店买来的,每一册都与他学的专业、工作和爱好息息相关。这些书籍他不止阅读过一遍,也成为他书架上最早的藏书,这是他真正走上收藏道路的开始。 在当地同年龄孩子中健民算是非常走运的,作为一名社办高中(当时的董封公社上河大队)的二年制高中毕业生,竟然能作为应届生考入晋东南师专英语专业。 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的十年间,为了能够买上心仪已久的学习参考用书,健民节衣缩食,大学三年没有买过一份肉菜。他把从牙缝里省出来的生活费和每月8元助学金集中起来全部用于买书。当时学校每日早餐供应1毛钱的小米粥和只用粗粮粮票就可以打上的玉米面糊糊,健民不忍心花去1毛钱,坚持喝了3年玉米面糊糊,用3分钱买来咸菜下饭,吃剩的就保存在罐头瓶内留到第二天再吃,大热天咸菜长满绿色的霉菌也舍不得扔掉。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健民对买来的书籍格外珍惜,没有毁坏丢失过一本,毕业时候整理打包,一肩膀背了回来。健民说,自己这1万余册藏书就是在这些书籍的基础上逐步增多发展起来的。 壮年藏书痴迷方志兼收并蓄 年健民参加县里举办的县情知识有奖竞赛,他毕业于师专院校,又是阳城县最高学府的高中教师,感觉一炮打响应该没有多大难度。没想到拿到密密麻麻的试题后居然瞠目结舌:试卷上陈廷敬、王国光、杨继宗、田从典、箫照等阳城历史名人,自己竟然知之甚少,原来自己知道的不过是井市酒肆流传的奇闻逸事。 健民对自己不了解家乡的*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人文县情感到悔恨和汗颜。羞愧之余健民求教于就职于县文化局的岳父。老人家告诉他那些知识大部分在《阳城县志》里边,并亲自找到当时的县志办主任刘伯伦,索取了一部刘主编的《阳城县志》送给他。健民连着几天抽空对照县志答对了一大半题目,心想剩余的答案肯定还在自己没有接触、未曾知晓的志书里面。探究竞赛题目答案的激情,激发了健民急于了解县情的极大兴趣。从此健民走上了藏书的第三个历程。 购书是健民收藏图书的主要手段之一。我国古代的藏书楼集中在大的都市和江浙一带,藏书者或是官方书阁书楼,或是腰缠万贯的官宦人家,由此可见,藏书越需要雄厚的经济基础做后盾。健民购买的第一本书籍是李晓明的中篇小说《追穷寇》,这是年他用外祖母给的压岁钱在演礼供销社买下的。这本定价0.25元的书给健民带来的欢愉暂且不说,重要的是奠定了健民成为拥书者最初的标志。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健民的藏书兴趣定格在了地方志上,经济条件也相对变好。年健民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发现有人出手一部《山西省志》和晋城市许多部门的行业志书,双方经过讨价还价,议定为元。这对健民这样的工薪阶层来说不能不有所忐忑,几经思索最后健民还是舍“血本”买了下来。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健民进入新华书店和席殊书屋的次数明显增多,而且从来没有空手而归。这期间健民先后购买的成套书籍包括:《毛泽东年谱》蔡东藩著的《历代通俗演义》《辞海》《国学经典书系》《当代中国人物传记丛书》《中国国学百部书目》《大秦帝国》等等书籍,每次花费都在数百元至上千元不等。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健民买书习惯成为自然,也不再为花钱买书而斤斤计较,每年用于买书的钱总在元以上。 淘书是健民获取喜好书籍的首选渠道。这些年淘书成为健民一大爱好,他只要一有空就打开电脑或手机上网看看有什么好书出版。“孔夫子旧书店”成为健民点击最为频繁的网站。遇上喜欢的好书他毫不犹豫就放入购物车,三两天内就能送货上门。遇到心仪已久的旧书,价钱要高出好几倍。比如《江苏藏书家史略》,是著名历史学家吴晗上世纪30年代的著作,中华书局年出版,每册定价0.82元,健民用了56元才购得此书。《伦明“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研究》定价58元,网上购买80元,健民更是没有犹豫。 健民利用出差机会常逛当地的旧书摊,这也收获不少。清朝著名画家、位居八怪之首的浙江钱塘人金农曾涉足泽州,并较长时间寄居于阳城中道庄,为陈廷敬的儿子陈壮履整理诗稿,健民趁出差杭州之机,跑遍大街小巷上的旧书摊,终于买到了金农的研究文集。 老年用书掘隐钩沉笔耕不辍 藏书价值最大化是健民的追求。随着阳城县委县*府大力倡导书香阳城建设,健民藏书的消息被更多的人知晓了。常有学者、专家、作家、文史爱好者、藏书友人慕名前来或查阅资料、交流探讨,或寻觅素材、解疑释惑。 立足地方文化挖掘整理是健民的志向。年起,健民从繁忙的一线工作中退了下来,时间宽裕的他利用平时积累的素材,写下了《山水临涧话沧桑》《董封水库修建始末》《上河高中记忆》等文章,创作了临涧河系列:《船殇》《发生在真武阁的故事》《西胜寺》《临涧汤帝庙和迎神赛社》《临涧河的宗教活动》等作品,以宣传家乡的厚重人文地理,促进乡村旅游。这些文章分别发表在《太行日报》《阳城文学》《析城山》等报刊。 健民藏书的助手是妻子李丽君和女儿王梓烨。丽君在县图书馆退休,大半辈与书籍打交道,自然对书宠爱有加。她主动承担所有家务杂事,让健民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照顾”书籍,还抽时挤空帮助健民加盖图章,登记造册,端茶倒水,款待客人,两口子的情感生活可谓“以书为媒”。女儿梓烨生活在书香之家,自然也非常喜欢读书,她读过的每一本书,在页眉和页脚写满了批注。一家人畅游在悠悠书香书海中,其乐融融。 健民藏书的历史前后将近50年,收藏的每本书都有讲不完的故事。多年来健民养成了书写日志的习惯,其中详细记载了每本书的获取途径和相关帮助者的名字。为方便分门别类便于查找,健民请人刻制了7枚各式藏书图章,记下了余页图书目录,另有十数本日志记录着每本书的来历。 健民家庭被阳城县委宣传部表彰为书香家庭。健民表示,今后的目标是把自己的“涧水书阁”办成阳城县乃至晋城市有影响的地方文献藏书馆,实现5万册藏书的目标;逐步发起组织读书会,举办读书沙龙,加强读书群体的交流研讨,继续收藏本土作家作品,力争把自己的“涧水书阁”办成阳城读书人的温馨家园。 作者:张引牛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bue.com/bbzl/11331.html
- 上一篇文章: 这石缝里的野草,人称九重根,一棵草有
- 下一篇文章: 时间自会给我们最好的答案丨2022文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