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中解表剂的重要考点汇总
导语解表剂主要适用于表证。凡风寒初起或温病初起,以及麻疹、疮疡、水肿、痢疾等病初起之时,见恶寒、发热、身痛、无汗或有汗、苔薄白,脉浮等表证者,均可使用解表剂治疗。 1辛温解表 (1)麻*汤 组成:麻*桂枝杏仁炙甘草 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配伍特点:麻*为君、桂枝为臣两者并用,开腠畅营,发汗解表之力较强;麻*、杏仁并用,宣中有降,宣肺平喘之效较著。 注意:本方为辛温发汗之峻剂,故《伤寒论》对"疮家"、"淋家"、"衄家"、"亡血家",以及外感表虚自汗、血虚、误下而见"身重心悸"等,虽有表寒证,亦皆禁用。麻*汤药味虽少,但发汗力强,不可过服,否则,汗出过多必伤人正气。 (2)桂枝汤 组成: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 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恶风发热,汗出头痛,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 配伍特点:发中有补,散中有收,邪正兼顾,祛邪扶正,阴阳并调。 桂枝与芍药用量相等(1:1),寓意有三: 一为针对营卫失调病机,体现营卫同治,祛邪扶正,邪正兼顾之意; 二为相辅相成,桂枝得芍药相助则汗出有源,芍药得桂枝相助则滋而能化; 三为相制相成,散中有收,汗中寓补。药后配合"啜热稀粥",是借水谷之气以充养胃气,资生汗源,不但酿汗,更可使外邪速去而不致复感。 (3)小青龙汤 组成:麻*芍药细辛干姜炙甘草桂枝五味子半夏 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寒里饮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涎清稀量多,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或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 配伍特点:表里同治,散收并用,以辛温发表、温化水饮为主。 麻*、桂枝配伍,相须为君,发汗散寒以解表邪,且麻*又能宣发肺气而平喘咳,桂枝又能化气行水以利里饮之化。 (4)大青龙汤 组成:麻*桂枝炙甘草杏仁石膏生姜大枣 功用:发汗解表,兼清里热。 主治:外感风寒,兼有郁热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烦躁,口渴,脉浮紧。 配伍特点:重麻*而轻石膏,辛温发汗解表为主,清泄郁热为辅。 (5)九味羌活汤 组成:羌活防风苍术细辛川芎白芷生地**芩甘草 功用: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舌苔白或微*,脉浮。 配伍意义:细辛善止少阴头痛,白芷善解阳明头痛,川芎长于止少阳、厥阴头痛,此三味与羌活、苍术合用,为本方"分经论治"的基本结构。 (6)止嗽散 组成:桔梗荆芥紫菀百部白前甘草陈皮 功用:宣利肺气,疏风止咳。 主治:风邪犯肺证。咳嗽咽痒,咯痰不爽,或微有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缓。 2辛凉解表 (1)银翘散 组成:连翘银花苦桔梗薄荷竹叶生甘草芥穗淡豆豉牛蒡子鲜苇根 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 主治:温病初起。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畅,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脉浮数。 配伍意义:本方所用药物均系轻清之品,用法强调"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体现了吴氏"治上焦如羽,非轻莫举"的用药原则。 (2)桑菊饮 组成:桑叶菊花杏仁连翘薄荷苦桔梗生甘草苇根 功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主治:风温初起,表热轻证。但咳,身热不甚,口微渴,脉浮数。 (3)麻*杏仁甘草石膏汤 组成:麻*杏仁炙甘草石膏 功用:辛凉疏表,清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身热不解,咳逆气急,甚则鼻扇,口渴,有汗或无汗,舌苔薄白或*,脉浮而数。 (4)柴葛解肌汤 组成:柴胡干葛甘草*芩羌活白芷芍药桔梗(生姜三片大枣二枚石膏一钱) 功用:解肌清热。 主治:外感风寒,郁而化热证。恶寒渐轻,身热增盛,无汗头痛,目疼鼻干,心烦不眠,咽干耳聋,眼眶痛,舌苔薄*,脉浮微洪。 3扶正解表 (1)败*散 组成:柴胡前胡川芎枳壳羌活独活茯苓桔梗人参甘草生姜薄荷 功用:散寒祛湿,益气解表。 主治:气虚,外感风寒湿表证,憎寒壮热,头项强痛,肢体酸痛,无汗,鼻塞声重,咳嗽有痰,胸膈痞满,舌淡苔白,脉浮而按之无力。 (2)参苏饮 组成:人参紫苏叶干葛半夏姜汁前胡茯苓枳壳桔梗木香陈皮炙甘草生姜枣 功用:益气解表,理气化痰。 主治:气虚外感风寒,内有痰湿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鼻塞,咳嗽痰白,胸脘满闷,倦怠无力,气短懒言,苔白脉弱。 (点击图片查看全国医师技能/笔试面授班详情) 考试动态 备考指导 学习资料 行业动态 医师考试,有我就够了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bue.com/bbzl/1199.html
- 上一篇文章: 人民日报中药*性不等于有*
- 下一篇文章: 中医方剂速记顺口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