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戈尔有一著名的诗句:——“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但似乎只有他,已经把一时的绚烂化作了永恒,从来没有静止过。

他处事平和低调却处处绚烂发光,于无声处,如春雷乍响。他自孩童时期一直到圆寂,就一直处于人们惊奇、崇拜的目光之中。

他一生忠于自己的信仰,其坚韧不拔、执着的探索精神在中国佛教发展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他不但系统地完善了中国佛教理论,他的著作《大唐西域记》对印度的古代历史研究有着极大的贡献。

他的经历和他在佛学领域中的造诣以及完美的人品和才学,超越了凡人的境界,成为了一代超凡入圣的人物。

现在我们继续他那次伟大而传奇的旅程。

一,今从正音:

公元年2月,九死一生、穿越了“莫贺延碛”的玄奘,辞别与自己结拜兄弟的高昌国王麹文泰继续西行。(见本文作者另外一篇文章《沉默而辉煌——历史上真实的“唐僧”(二)》)

麹文泰给玄奘配备了丰厚的路资和过所(通关文牒),四个沙弥作为弟子贴身照顾玄奘的日常起居。此时,这个取经团队人数达三十人。

前方帕米尔高原这道天然的屏障摆在了他们面前。千百年来,这道天然屏障不知成为了多少勇敢旅行者难以逾越的噩梦。

在玄奘法师的《大唐西域记》中,它的名字叫做凌山。玄奘的取经队伍到达凌山脚下时,正是大雪封山的冬季,他们不得不在山下等待春天的来临。

但是,春天并没有减小他们翻越大雪山的危险。队伍进入雪山后不久,大多数人开始犯一种奇怪的头痛病。

这种让玄奘难以理解的病痛其实就是高原反应。

这个痛苦还没过去,又一场毁灭性的灾难接踵而来。

在玄奘法师的著作中,称之为凌山有恶龙肆虐,大声说话都可能导致灾难性后果。在这场灾难中,玄奘取经队伍死伤过半。再加上冻死的人数,三十个人的队伍,最后只剩下十个幸存者。

这个在当时不为玄奘所知的灾难,在今天叫做雪崩。

翻越凌山让玄奘一行付出了惨痛代价。七天之后,当中亚的草原出现在他们面前,所有幸存者都感慨不已。

统治这片草原的,是一个强悍的帝国:西突厥。

在中原隋帝国统一的那一年,强大的突厥分裂为东西两个部分。

当玄奘到达这里的时候,东突厥已经被唐帝国打败,首领颉利可汗被唐帝国大将李靖生擒,残部归降了唐朝。

东突厥灭亡,西突厥仍然称霸中亚。

而对于玄奘来说,西突厥首领非常关键。在此后的旅途中,他所经过的所有国家,都臣服于这个强悍的草原帝国。因此,玄奘是否能顺利到达印度,取决于这个西突厥可汗。

他的结拜兄弟、高昌国国王麴文泰给西突厥可汗的一封信帮了玄奘的大忙。

在遇到西突厥可汗以前,玄奘的取经团队显然没那么顺利。

也正因为麴文泰结交西突厥,为高昌国被大唐灭国埋下伏笔。从历史发展来看,麴文泰依附西突厥没有帮他挽回亡国的命运,倒像是为玄奘西行提供了条件。

在西突厥骑兵的护送下,玄奘以后的旅途变得顺利起来。

公元年春天,玄奘已经离开长安整整一年时候,他到达了今天的阿富汗境内,当时,这里属于北印度范围。玄奘的到来,把印度这个名字第一次介绍给了中国。

在他之前关于印度的称呼有十几种,比较常见的有天竺、贤豆、身*等。他在印度留学很久,对印度文化有深刻的理解,回来后在《大唐西域记》中,“今从正音,宜曰印度”。

从那时起,印度作为中国人对这个国家的称呼一直沿用至今。

二,声名远播:

玄奘到达印度的公元七世纪,在印度最强大的势力被一位叫戒日王的国王统治着。在不久的将来,他将统一印度北部。在玄奘到达之前,戒日王还在四处征战,实现他的统一计划。

戒日王是一个虔诚的婆罗门教教徒,但他一直鼓励一切宗教的发展。在印度佛教历史上,戒日王有着重要的地位。是玄奘让他成为一名虔诚的佛教教徒。

此时戒日王统治的区域,只有印度中部的恒河流域。横渡这条大河之后,玄奘终于来到他为之向往的目的地,印度最大的寺院“那烂陀寺”。

据玄奘的描述,早在公元前,这里就是个佛教大学。现代历史学家认为,这里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所大学。那烂陀寺有八个僧院,每个僧院相当于现代大学的一个学院。

公元七世纪时,在这里学习的僧人有一万多人。在这里,有一个贯通佛教经论的权威人物,年龄已经一百多岁了,只有他通达一切内外经论。此时,他任那烂陀寺的主持。

在大唐时,从印度来的僧人向玄奘推荐的高僧就是此人,他就是在当时在佛教界,声名远播的戒贤法师。

天赋异禀的玄奘,年纪轻轻就已经精通了经、律、论三藏。获得了“三藏法师”的崇高地位和称号,时年,玄奘才二十四岁。

在当时,这是一件非凡的成就。《西游记》中,唐三藏的名称便由此而来。

但在对佛法的精研中,玄奘逐渐发现,历年的佛经由于翻译人的学识与理解不同,即使是同一部佛经,出现了不同的见解,有些地方甚至是自相矛盾。

具有慈悲之心的玄奘,希望通过弘扬佛法,达到举世向善的方式解决大众的苦难,而现有的中原佛经译著中,遍寻中原,找不到合适的理论。因为那个时候,成体系的佛经翻译还远远没有完成。

这些原因,也就是玄奘坚定信心、不惧生死、艰苦跋涉来这里的原因。(见本文作者另外一篇文章《传奇而伟大——历史上真实的“唐僧”(一)》)

据玄奘表述戒贤法师曾经跟他讲过的一件因缘,早些年戒贤法师本来得了重病,痛苦不堪并准备圆寂。一天晚上他梦到三个金人跟他说,马上有一个从中土来的法师来求法,你必须给他讲《瑜伽师地论》,早上起来戒贤就没有了病痛。

当戒贤看到玄奘出现在自己面前时,梦中的情景得到了现实的证明,遂收玄奘为自己的弟子。

玄奘在长达十四年的学习生涯中,学习各种佛教理论,由戒贤法师亲自为玄奘讲述《瑜伽师地论》。在此期间,为了很多佛教理论的考证,他没有停下脚步,亲身游历出行去追寻佛教的本质。

公元年,到他回唐的前一年,他已经寻访了整个印度次大陆二十多个国家,遍访名师,完善学到的佛教理论。

有一年,一个学习小乘佛教的乌查国僧人,在戒日王面前炫耀,讽刺大乘佛教。戒日王为追求真相,让那烂陀寺主持戒贤法师派人前来辩论。

戒贤对此事相当重视,派出以自己最得意的弟子玄奘带四名高僧,赶赴戒日王的都城曲女城。

就在这个时候,鸠摩罗国国王也向已在印度声名远播的玄奘发出邀请。在当时印度的五大部中,这个国王的势力仅次于戒日王。

戒贤左右为难,正在犹豫时,鸠摩罗国国王见迟迟没有回应,最后竞以“踏平那烂陀寺”为威胁,力请玄奘前去。戒贤只好派玄奘先去鸠摩罗国。

谁知玄奘到了鸠摩罗国,国王举行了盛大的法会,玄奘端庄大气的外表,和深厚精彩的佛学演讲,使听者如痴如醉。国王每日都要把玄奘请到王宫,请教学识。

一天,戒日王的使者来到鸠摩罗国的王宫来请玄奘。国王不想马上放走玄奘,对戒日王使者说,我的脑袋可以不要,但玄奘法师不能马上前往曲女城。

据后来玄奘法师的弟子在《大唐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的记载,戒日王听到使者回话,既惊且怒,惊于玄奘法师的魅力和学识,怒于鸠摩罗国国王的拒绝。

戒日王即刻派使者回去告知鸠摩罗国国王,如果还不放玄奘法师前来,两国将爆发战争,鸠摩罗国国王只好答应。

随着玄奘法师的到来,在曲女城的辩论大会之上,玄奘在印度的名声达到了最高点。

三,众生倾倒:

此次的大会,戒日王邀请了18个国家的国王,还有婆罗门外道三千多人,还有其他教派的两千多人,那烂陀寺及佛教有关人士三千多人参加了这次辩论大会。

大会辩论的结果,将决定整个印度大陆宗教教派的地位。

这个大会的整个辩论过程精彩纷呈,而玄奘法师成了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焦点。

上至不同国家的国王,下至各领域、各阶层的教派人群,无不为他长相之庄严、气质之典雅、学识之渊博、信仰之坚定、记忆力之惊人、待人之友善真诚、叙事之条理清晰所赞叹和倾倒。

戒日王到玄奘无比钦佩和赞叹,至此之后,成了一名虔诚的佛教徒。

后以大会论主的身份,玄奘写下了论题。读给大家听的同时,手抄悬挂于大会上。十八天过去,没有一个人敢来与玄奘论辩。

戒日王请玄奘坐上大象在城市中巡行,玄奘一再婉言拒绝,戒日王只好派人手捧玄奘法师的袈裟,一路歌颂他的成就。

玄奘获得了大会众教派之中的最高荣誉,佛教也开始在印度空前兴盛。这次大会后,玄奘法师在印度声名远播,无人能及。

公元年初,戒日王又邀请玄奘参加了在钵罗耶伽的第六次佛教无遮大会。会后第二天,玄奘向戒日王告别,准备启程东归。

戒日王以国师之位一再盛情挽留,玄奘坚辞不就。“远绍如来,近光遗法”,玄奘的理想只完成了一半,从印度取得了经得起考证的佛教经论。

另外一半,就是要在中国完善并弘扬佛法。

戒日王对玄奘*牵梦绕的国度非常好奇,不久之后,他派使者于同年出访了大唐帝国。时年正是大唐帝国贞观十七年。

大唐帝国经过励精图治的“贞观之治”,国力逐渐进入空前鼎盛的时期。这一次随戒日王使者回访的,还有大唐使者李义表和王玄策。大唐其繁荣景象深深震撼了戒日王,两个国家经常各派使者,互通往来。

这里顺便插一个因玄奘联起的古代中印关系中,一个惊天动地的外交事件。

到贞观二十一年,王玄策跟副使蒋师仁再一次出使印度,有四个国家的国王带着礼物,准备跟王玄策一起去大唐朝贡。当时戒日王已死,有一个叫阿罗那顺的篡位谋逆,称霸恒河流域。他纵兵抢了王玄策队伍的贡品和礼物。

骄傲的大唐外交官并不打算就此罢休,到泥婆罗(今尼泊尔)借兵七千,又到已与大唐联姻的吐蕃借得一千两百名精骑兵,至中印度地区,取得斩首三千、歼敌一万多人的大胜。

阿罗那顺逃跑后,重新聚集三万多人的*队整兵再战,被文武双全的王玄策、蒋师仁在乾陀卫江全歼,生擒了阿罗那顺。俘获其妃、王子,又俘虏男女一万两千人,各种牲畜三万,五百八十座城邑投降。

王玄策横扫恒河流域,威震印度中部、东部地区,整个印度大小诸国无不震服,送上地图、礼物,倾心归附。贞观二十年五月,王玄策将被俘获的阿罗那顺及皇室人员两千余人、牛马、财物等献俘长安。

然而,印度并不是大唐主要的战略敌人,王玄策的功劳,在大唐名将如云、名臣如雨、灭国无数的精英之中并不显得突出,因此华夏史册之中鲜有记载。

但这一段历史,被详细地记载于日本史册之中。史学家田中芳树不无幽默地表示,因为有了小说《西游记》,玄奘法师西天取经的夺目光彩淹没了与之同时代的王玄策。

四,重回大唐:

公元年,玄奘辞别戒日王和学习生活了近十四年的印度,启程东归。

此时,海上丝绸之路已经重新开通。玄奘谢绝了戒日王从海上护送自己回国的建议,因为,他曾经答应过高昌国国王麴文泰,实现回归时到高昌国讲法的承诺。

再说,在印度的经验告诉玄奘,想要弘扬佛法,必须得到君王的支持。但是,大唐帝国的皇帝,会原谅这个当年违背唐朝法令,偷渡出关的僧人吗?

他答应麴文泰在高昌国讲经三年的时间内,顺便看看大唐皇帝的态度。

他显然低估了大唐皇帝李世民海纳百川的胸怀。但是,他也没想到,在他经西域回国的时候,他听到的不是祥和的钟声,而是隆隆的战鼓。

战争正在西域蔓延,主宰这场战事的,正是大唐帝国的太宗皇帝。

公元年,大唐战将侯君集的大*,越过大漠千里奔袭,兵临高昌国城下。大*气吞山河的阵容,把国王麴文泰吓得病死在床上,他的儿子归降了唐朝。

玄奘到达时,高昌国已经成了唐帝国所属的西州都护府所在地。

叹息之余,玄奘给大唐皇帝写了一封信,委婉地表达了以前自己偷渡的理由,讲述了从长安到印度的艰难旅程。同时说明了自己身在于阗,带着大量的经卷和佛像,就准备回国弘扬佛法之事,请求大唐皇帝的原谅和支持。

七个月之后,唐太宗李世民回信到了。信中言辞热情,欢迎玄奘回国。末尾一句“可即速来,与朕相见”,让玄奘如释重负,喜出望外。

当时的大唐皇帝并不崇尚佛教,在唐朝的宗教*策中,道教第一,儒为第二,佛教排在末位。虽然唐朝皇帝称自己的皇族是道教创始人老子的后代,但并不排斥佛教。

李世民想见玄奘,是另有原因。

大唐再也不是初时的模样,他目前正在经略西域,他的下一个目标是中亚霸主西突厥。玄奘所掌握的地理情况,对他而言,是最好的*事情报。

但是,从他见到玄奘的那一刻起,这一切开始发生彻底的改变。

公元年,唐太宗在洛阳行宫接见了玄奘。长相庄严、气质典雅、谈吐不凡的玄奘让李世民大为震动。记忆力十分惊人的玄奘,对沿途经过的各国情况,叙述清楚而有条理,皇帝竟然整夜不累。

从此后,唐太宗经常把玄奘请进宫里叙谈,在玄奘的影响下,唐太宗的宗教倾向越来越偏向于佛教。

一年之后,一本由玄奘口述,他的弟子辩机执笔的《大唐西域记》,摆在了唐太宗面前。

《大唐西域记》记述了玄奘亲身经历的一百一十个国家和传闻中的二十八国情况。内容包括国名、地理形势、幅员广狭、国王、宫室、农业、物产、风俗、、*事、法律、宗教信仰等几十个方面的内容。

太宗对玄奘的博学和能力倾心赞赏,多次请玄奘还俗做官,但是玄奘毫无兴趣。

对他来说,取经回来并不代表功德圆满,他念念不忘的是,从印度带回来的七百部佛经还没有翻译,他必须在皇帝那里得到支持。

西安大慈恩寺,是当时的太子为纪念母亲长孙皇后而建立的,是当时长安城规模最大的寺院,这里成了玄奘主持易经最主要的场所。

有研究者统计,玄奘法师从公元年5月到年10月,十七年六个月期间共翻译佛经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平均每年七十五卷,每月六卷多,也就是说,每五天就翻译一卷。

据《大唐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记载,玄奘法师每天对当天需要完成的任务都有详细安排,做到“计时分业”,白天不能完成时,晚上也要补足,呕心沥血,坚定不移,寺中上下,无不感动。

而中华大唐的皇帝,对佛教真正的理解,才刚刚开始。

五,绚烂而永恒:

公元年,中华最伟大的皇帝之一唐太宗李世民去世的那一年,他请玄奘来翠微宫一起同住,谈论佛教之中有关生死的问题。

英雄到老皆归佛。生命已走到尽头的唐太宗感触颇深,他对玄奘诚恳地说:“我和大师相逢太晚了,现在,没有能力共扶佛事了。”

这时的唐帝国,其势力达到了历史的巅峰。唐朝的大*,打败了称雄中亚几百年的草原帝国西突厥,在西突厥境内的碎叶设立了*镇。唐朝著名诗人李白就出生在那里。

中国历史上的最大版图,并不是清朝而是唐朝,唐太宗李世民奠定的基础,在他的儿子唐高宗李治时期,达到了历史之最。

此刻,生命即将燃烧殆尽,大唐帝国的皇帝才意识到,以往的雄才大略似乎都毫无意义。对帝国的责任让他同中国古代许许多多帝王一样,希望延续自己的生命,让道士给他炼丹。

但是仙丹并没有阻止死亡的降临。为了抚慰唐太宗的心灵,玄奘将最新译出的《心经》讲给他听。短短二百六十个字的《心经》,包罗万象,佛教精义尽在其中。

唐太宗是玄奘所译《心经》的第一个读者。弥留之际,在他惊涛骇浪般不能平静的心灵之中,玄奘给予了他最后的安慰……。

公元年,为了躲避俗世的杂务应酬,玄奘法师迁到远离长安的玉华寺开始翻译《大般若经》,这部篇幅最长的经书似乎耗尽了玄奘的精力,不久之后,法师的身体状况急转直下。

玄奘在唐高宗专门为他译经指定的玉华寺,最后四年的作息时间几乎天天一样,除了他圆寂前的两个月。他的弟子详细记载了他最后两个月的活动。

公元年正月初一,大家请他翻译一部经书,他看看经书说道:“这部经书跟《大般若经》一样庞大,我的死期到了,没有力气做这件事了。”

正月初九晚间,曾走过千山万水的玄奘,在跨越屋后的小水渠时,不慎跌倒。从那天起,他就再也没有站起来过。

二月初五夜半,玄奘法师圆寂。

公元年四月十四日,上至皇帝,下至百姓都自发自愿地站到街边,为这位伟大的佛学家送行。长安城中万人空巷,超过百万人参加玄奘法师的葬礼。

为一个和尚举行如此规模的葬礼,在中国历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随着佛教理论越来越完善,中国的佛教也越来越兴盛。之所以有“始于印度,兴于中华”之说,玄奘在其中的作用举足轻重。

历史上真实的玄奘,是一个伟大的佛学家。他不光是一个精通佛法、学识渊博的佛教信徒,以今天的话讲,他还是个翻译家、探险家、外交家、地理学家。

世界权威历史学家表明,中世纪印度次大陆的历史一片黑暗,玄奘是唯一的光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bue.com/bbzl/132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