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信论的写作目的起信论的写作目的,在题辞中说是为了“破小乘外道邪见”。课堂中提到三种。1、凡夫邪见。这是指粗浅的感官和认识,就是我们一般人的观念见解,觉得世界上的东西都是实实在在的,没有就是真的没有了,活着就是真的活着,死了就是真的死了,什么也没有。2、外道见解。“外道”这个词,并不是佛法来贬低别人、抬高自己的自大,而是把佛法和其他途径的方式区别出来,指出其他途径里不究竟的部分。外道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对世界的研究和探索,会探索形而上的世界,也会探索形而下的世界。探索中也会产生自己的观点,确实会有一定的深度,但只说到一部分,并没有全部说到,所以也算是外道邪见。例如,有的外道是去研究知识、科学、医疗,有时会涉及世界观和认识论。还有研究哲学的人也是属于外道,他的研究偏向于思想和观念领域。另外还有一些修行的人,比如婆罗门他也有一些宗教体验。“修行人”中外道占的比例是最多的。“心游道外,即名外道”,真理是内证的,不是外求的。心向外求就是外道。这里也是超越宗派的区别,只要你的思想是符合真理的,就是道内。3、小乘的人,没有邪见,但其认识有片面性。他也能认识到外事万物的因缘性,但是我要离开这种因缘。等于只认识到佛法的一半,所以具有片面性。通过破小乘和外道的邪见,引导学人产生对大乘的信心,就是这篇论的写作动机。二、起信论的特色《起信论》这本书综合了很多的大乘经典。在法藏大师的《大乘起信论义记》,还加了一个形容词“圆实大乘”,是说它是圆满的、讲诸法真相的意思。还综合了经典名称《法华经》、《涅槃经》、《思益经》和《楞伽经》。所以通过这本论来梳理大乘的态度、体悟是什么,用它来发起读者对大乘佛法的信心。为什么憨山大师会对起信论进行注解呢?起信论文本很简约,然而它的含义很深广。贤首国师(法藏法师)写过《大乘起信论疏》,后面宋代有人还在这个基础上加了注疏,成一本二十卷的《大乘起信论疏笔削记》。为了便于初学佛法的方便,憨山大师又把贤首国师的《疏》进行了删减。他后面又对起信论进行注解,所以就成了《大乘起信论直解》这本书。憨山大师很谦虚,“虽然写得不是太好,初学者还是有点用的。能否得意忘言,就在于每个人当下的智慧眼了”。三、起信论的如来藏缘起马鸣菩萨写这本论,基本是在“如来藏缘起”基础上写的。小乘经典讲“业感缘起”,般若经典讲“性空缘起”,唯识宗讲“阿赖耶识缘起”。起信论不是讲这三种缘起思想,而是讲“真心(真如)缘起”、“如来藏缘起”的思想。而且,华严宗的法藏法师还进一步提出了“法界缘起”。讲“真心(真如)缘起”容易被理解为好像还偏向于心。法界缘起则把主观和客观、心和物都包含进去了。自己在笔记中还提出一个问题,为何说如来藏缘起是以空性作为基础,但《起信论》中又没有强调空性?自问自答,起信论所说的心真如、心生灭,随着无明则生出染法,依觉性返流则生出净法,这里的转染还净就是缘起空性的用处,也是随顺于观五蕴等染法空性的过程。如同《楞伽经》所讲的,“依平等真实相,也即是法空相,立如来藏名”。而之所以没有强调空性,是因为起信论的“如来藏缘起”的特色,所有的缘起现象也都是佛性的展现,可参考指月集的文章“中观、唯识与如来藏”。所以起信论与空性的般若中观并不矛盾,一心真如也不是“永恒主宰”、“常恒真我”这样的萨迦耶见。四、法界一心真妄二门法界,就相当于我们现在说法整个宇宙就是法界。我们每个人的真心跟整个宇宙是同一个概念,后面还会详细展开。起信论从两个角度对“法界一心进行说明。第一个是从真如的角度,即心真如门,真理实相也包含并允许妄念的生灭。从第二个生灭的角度,虽然好像我们每个凡夫妄念的虚妄认识是局限的,但在虚妄生灭的认识之中,它所依的是真如。从这两个不同角度中,慢慢就能找到正确的道路,通过止观的方法来解脱和觉悟。刻起信论直解题辞起信论者。乃马鸣大师为破小乘外道邪见。宗百部大乘经典所作。以为发起正信也。故立论宗法界一心。开真妄二门。彻生灭之本。穷迷悟之源。指修行之正路。示止观之妙门。总括一万一千余言。理无不尽事无不该。可谓大教之关钥。禅宗司南也。以文约义博。幽深窈渺。难以致诘。贤首旧疏。科释最为精详。加之记文浩瀚。学者望洋。杳莫可究。予尝就本疏。少删其繁。目为疏略。业已刻双径。率多尊崇。顷念法门寥落。讲席荒凉。初学之士。既无师匠可凭。己眼不明。非仗此论无以入大乘生正信。将恐久而无闻焉。山居禅悦之暇。因祖旧章。率意直注本文。贵在一贯。不假旁引枝蔓。而一心真妄迷悟之义了然毕见。如视白黑。足有便于初学。非敢闻于大方也。门人超逸。久依在座。深讨论义。似得其旨。今携草归粤。志欲刻之以为法施。予谓无佛法地。后学有志参究大法者。又当以此为瓦注也。若夫得意遗言。直入唯心现量。是在当人智眼。时泰昌改元岁在庚申仲冬朔匡山逸叟憨山释德清述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bue.com/bbzl/132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