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书发现了一个存在很久的认知性错误:说到《孙子兵法》,就会联想到上屋抽梯、笑里藏刀、金蝉脱壳等等这些与《三十六计》有关的成语,而在我既有的印象里,《孙子兵法》就等同于《三十六计》。

当我去查阅资料才发现,在《孙子兵法》的成书年代,根本就没有关于《三十六计》里面所提到的这些成语概念。甚至,《三十六计》本身也是起源于南北朝,明清时期才成书的,这比《孙子兵法》晚了上千年。

《三十六计》中所用的成语,有些来自《孙子兵法》。但更多,是来自孙子以后的时代。比如围魏救赵,就是指孙膑为解救赵国,运用《孙子兵法》使出的计谋;而上文提到的上屋抽梯,则来自三国时期刘备与刘琦的故事。

也许是从前我对《孙子兵法》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影视剧里,所以形成了固有的认知错误,不知道有没有人和我一样。

而改变我认知的这本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品的《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孙子兵法》就让我重新全面而详实地了解了这一古代军事著作的面貌。

本书由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馆长、中国军事史和《孙子兵法》研究专家黄朴民教授解读,用质朴而生动的语言,将《孙子兵法》的成书年代、作者、战争观、制胜之道、治军思想、历史地位与影响等全方位介绍给读者,并且逐字逐句解读了《孙子兵法》全文字。让读者一睹《孙子兵法》不畏时间洪流洗刷的风采。

本文将依托本书的导读与部分解读,谈一谈今天的我们为什么还要读这部穿越几千年历史的兵书。

01《孙子兵法》的作者究竟是谁?

查考历史可以发现,对于《孙子兵法》的作者之讨论,从宋代就已经开始了。直到今天,关于《孙子兵法》的作者究竟是谁,仍然有很多种说法。

比如,记载春秋重要历史的《左传》中,并没有记载过孙武,所以有人凭此断定,历史上根本没有孙武这个人,而《孙子兵法》则是战国时期有人假孙武之名伪造的;还有一说就是,《孙子兵法》其实是孙膑写的,因为孙膑师出大纵横家鬼谷子门下,深得鬼谷子真传,在孙膑与庞涓一生的征战中,他将自己的计谋书写成书,所以《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其实是同一本书。

种种这些,不禁让人怀疑孙武的历史地位,还有和他有关的那些计谋,是否真的出于他的思想与主张。

但是,黄教授在书中指出,人们不能因为《左传》中没有记载,就武断地下结论。其实司马迁的《史记》中,是有关于孙武的明确记载的,而在其他如《汉书·刑法志》《吕氏春秋·上德》等典籍中,也有关于孙武的说明。直到年,山东临沂银雀山出土的汉墓竹简中,也有关于孙武的明确记载,如“吴王问孙子曰”“齐威王问用兵,孙子曰”。这就侧面印证了,孙武和孙膑是不同的两个人。

黄教授还指出,“《孙子兵法》全书打上了春秋晚期社会变迁、军事斗争艺术递嬗的深深烙印,它只可能成书于春秋末期。”也就是说,《孙子兵法》成书于春秋晚期,其写法和论点既有春秋战法的特点,也具有浓厚的战国色彩,与孙武生活的春秋与战国更替的年代是吻合的。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孙子兵法》的作者毋庸置疑,就是孙武本人。

02《孙子兵法》与我们有什么关系?

《孙子兵法》是一部兵学著作,古代人将它运用在战场上,现代人将它的理念运用在商场上,那么这部权宜与谋略之书,和我们普通人又有什么关系呢?

在读到《孙子兵法》的战争观时,有几点收获颇为受益。

第一,孙子虽然用字写出十三篇,但他并不是一位好战分子,也不主张统治者轻易发动战争。他指出:“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

治国与治人,其实有很多相通的道理。一个国家如果灭亡了,想要复国,是多么难的一件事。古往今来,遭遇灭亡最后重新复兴的国家寥寥无几,只要看看我国上下五千年的朝代更迭就可以明白。而一个人如果死去了,想要复活那更是无稽之谈。

所以当一个国家想要发动一场战争时,统治者所要考虑的不仅仅是能不能获胜,而是有没有十全的把握大获全胜。如果不能,这件事就要“慎之”。

而当一个人决定要做某件事时,也要考虑他为这件事将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如果后果需要用生命来承担,他就要衡量这样做值不值得,应不应该。

所以,在挑起争端之前,孙子一直强调的是“慎”和“警”,而不应该盲目做决定,盲目行动。

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考虑清楚一件事的来龙去脉再去行动,要比想到什么就做什么,成功的把握更大,也可以让人生的轨迹更稳妥。

第二,《孙子兵法》谋攻篇中这样说:“故曰: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这一篇章涉及到耳熟能详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但我发现我曾经对它的理解真的很片面。

原文中强调的是“知彼知己”,彼在前己在后,也就是人们常常弄错了“彼”和“己”的顺序。要先知彼,彼是谁?战场上是敌人,商场上是对手,生活中是与你有交集,需要打交道的人。再知己,己就是自己和自己所能控制的事物。

孙子提出,首先要了解敌人,其次才是了解自己,这样,在每一场战役中才能获胜;如果只了解敌人,不了解自己,那么双方胜负勉强可以平分;而一个人如果连敌人和自己全都不了解,稀里糊涂就没有获胜的可能了。

在今天的生活中,虽然没有那么多你死我活的胜负,但如果能够掌握这句话的精髓,也许也能在人生中获得一些帮助。

有时,比我们自己更了解我们的,不是朋友,不是家人,而是对手。所以就会有那么多人,总被另一些人“精准拿捏”。被拿捏的前提,就是因为足够了解。

那么如果运用到生活中,我虽然不提倡把生活过成“你争我斗,尔虞我诈”,但如果我们拥有了解他人的能力,也会无形中给自己创造出意外的收获。

03结语

正如《孙子兵法》以“智、信、仁、勇、严”为总纲,在远离古代血雨腥风战场的今天,这五个字对于每个人的生活、家庭、工作来说,依然适用。

黄朴民教授将《孙子兵法》字的精髓,都在这本《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孙子兵法》中一一为我们解读。如果想要了解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本兵学著作,那么首选一定是《孙子兵法》;如果想全面了解《孙子兵法》的精髓,就一定不要错过黄教授的解读。#我在岛屿读书#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bue.com/bbzl/136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