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徐复观先生逝世40周年徐复观谈读
求知的最基本要求,首先是要对于研究对象,作客观的认定;并且在研究过程中,应随着对象的转折而转折,以穷其自身所含的构造。就研究思想史来说,首先是要很客观地承认此一思想;并当着手研究之际,是要先顺着前人的思想去思想,随着前人思想之展开而展开;才能真正了解他中间所含藏的问题,及其所经过的曲折;由此而提出怀疑,评判,才能与前人思想的本身相应。 YeBook 一 第一次我穿*服到北碚金刚碑勉仁书院看他(注:熊十力)时,请教该读什么书。他老先生教我读王船山的《读通鉴论》,我说那是早已经读过了,他以不高兴的神气说:“你并没有读懂,应当再读。”过了些时候再去见他,说《读通鉴论》已经读完了。他问:“有什么心得?”于是我接二连三地说出我的许多不同意的地方。 他老先生未听完便怒声斥骂说:“你这个东西,怎么会读得进书!任何书的内容,都是有好的地方,也有坏的地方。你为什么不先看出它好的地方,却专门去挑坏的;这样读书,就是读了百部千部,你会受到书的什么益处?读书是要先看出它的好处,再批评它的坏处,这才像吃东西一样,经过消化而摄取了营养。譬如《读通鉴论》,某一段该是多么有意义;又如某一段,理解是如何深刻。你记得吗?你懂得吗?你这样读书,真太没有出息!”这一骂,骂得我这个陆*少将目瞪口呆。原来读书是要先读出每一部的意义! .10.01 二 我们所读的书,除了一部分原始资料外,绝大多数,其本身即是在对某问题作直接的解答。因此,读书的第一步,便不能以假设来开始,而只能以如何了解书上所作的解答来开始。读书真正的目的,有如蜜蜂酿蜜,是要从许多他人的说法中,酿出新的东西来,以求对观念或现实作新的解释,因此而形成推动文化的新动力。在此一大过程中,分析与综合的交互作用,才占了方法上的主要地位。 .01 三 陈寅恪先生在《元白诗笺证稿》对唐代文学发展的意见,我并不赞成;但当我看这部著作时,使我非常感动。我觉得没有问题的地方,他却能看出问题;而且一经他道破,便感到的确是有问题。看来与问题并无关联的材料,经他一番分析、疏导后,居然引出了解决问题答案的线索,终于得出可以承认的结论。这对我的启发性太大了。其次,给我启发性很大的便是王怀祖的《读书杂志》。马浮先生的《尔雅台答问》,是近三百年来最特出的一部著作,可与熊十力先生的《十力语要》相提并论。 .11.01 四 一个人读了书而脑筋里没有问题,这是书还没有读进去,所以只有落下心来再细细地读。读后脑筋里有了问题,这便是叩开了读书的门,所以自然会赶忙地继续努力。 .10.01 五 所以先生(注:熊十力)很知道佛老的玄学,在小知俗学中,容易成就声名。但他终不以一己声名之私,忘对国家民族所应尽的责任,他中年以后,志之所存,皆集中在以儒家的文化学术救世的这一点,这是与宋明诸大儒,多由佛老回归儒术的动机,不期而合的,此之谓大节。 .03.27 六 做人文科学研究的人,首先要求有一个由“忠于知识”而来的勤勉、谦虚、自信,及“过则无惮改”的态度。 忠有“尽己”及“服从”的双重意义。朱子以“尽己之谓忠;如实之谓信”解忠信两字,意义深远。“尽己”是竭尽自己的一切,而毫无保留地去追求知识。“服从”是绌退虚名、意气、势利、权威、人情、世故,唯知识是从。 胡适之先生的一篇讲演稿,内容大体上说治学要“勤”要“缓”。所谓“勤”除了勤于阅读,勤于搜集外,在写文章时,只要发现有一点缺口,有一点于心不安,便不应轻易放过。所谓“缓”,是指材料没有收齐,观念没有成熟,固然不应轻易动笔。即使觉得材料、观念都已具备了,还应多酝酿一段时间,在脑筋里多转几回圈子,并从与自己意见相反的方向多想想。“谦虚”,主要是对材料而言。先让材料自己讲话,在材料之前,牺牲自己的任何成见。“自信”是在深入材料去以后,对任何与材料不符,但被人视为权威的说法,都敢站起来替材料讲话。这是面对知识的堂堂正正的人生态度。 .11.01 七 科学中的假设,无一不是先经过严密的探讨、操作而来。只有这样,才能成为科学的假设。学问的真正功夫,开始正表现在达到非有此一假设不可的这一过程之上。所以这种假设,是已经过了真实的学问功夫所提出的“可能性最大”的假设。提出科学的假设,值得称为科学的假设,谈何容易!胡先生(注:胡适)之所谓“大胆假设”的“大胆”,不知意何所指? 大学的学生,不论做那一门学问,若先从“大胆假设”下手,他们将根本不能下手。而科学方法,便先要告诉人一个可确切下手的地方,有如演几何之先从自明的公理演起一样。又如“小题大做”的“小”和“大”,又是什么意思呢?按着应有的步骤,一步一步的弄清楚,弄清楚了一步,再向前走一步,步步踏实而不蹈空,这是一般做学问的态度。任何学问都有“起步”之处。起步之处“小题”;一步一步的弄清楚,这也不能称之为“大做”。 但找资料,保存资料,并不就是学问。由找资料而走到选择资料,才开始了学问的行程。选择资料的本身就是真正的整理资料;也由此而可以不仅是整理资料,以成其为“学”。“上穷碧落下*泉,动手动脚找东西”,只算是两头不到岸的口号。 “实事求是”的第一表现,是知道每一学术的界限,知道个人在学问面前的分寸,因而先把自己所信所学的,清清楚楚地拿出来,对于自己所不信不学的,能“批判”便“批判”,不能批判便采“慎言其余”的态度,而不要趁口快去打倒。 .01.13 八 决定如何处理材料的是方法;但决定运用方法的则是研究者的态度。在研究自然科学方面,因为研究的对象和研究者的真实生活,有距离,于是他的真实生活的态度,和他走进实验室时的态度,也可以形成一个自然的隔限,而不易受到现实生活态度的影响。并且自然科学的真理,其证明是来自对象的直接答复。所以一经证明以后,便没有多大的争论。 研究人文科学,则研究的对象与研究者真实生活的态度,常密切相关;于是在真实生活中的态度,常能直接干涉到研究时的态度。要使我们的真实生活态度能适合于研究时的态度,最低限度,不太干涉到研究时的态度,这恐怕研究者须要对自己的生活习性,有一种高度的自觉,而这种自觉的功夫,在中国传统中即称之为“敬”。 敬乃贯彻于道德活动、知识活动之中的共同精神状态。求知的最基本要求,首先是要对于研究对象,作客观的认定;并且在研究过程中,应随着对象的转折而转折,以穷究其自身所含的构造。就研究思想史来说,首先是要很客观地承认此一思想;并当着手研究之际,是要先顺着前人的思想去思想,随着前人思想之展开而展开;才能真正了解他中间所含藏的问题,及其所经过的曲折;由此而提出怀疑,评判,才能与前人思想的本身相应。 .10 九 我觉得每人应先选定一部古典性质的书,彻底把它读通。不仅要从训诂进入到它的思想,并且要理解这种思想的历史社会背景;理解在这些时代背景下著者遇到些什么问题,他是通过怎样的途径去解决这些问题;了解他在解决这些问题中,遇到些什么曲折,受到了哪些限制,因而他把握问题的程度、及对问题在当时及以后发生了如何的影响;并且要了解后来有哪些新因素,渗入到他的思想中,有哪种新情势是对他的思想发生了新的推动或制约的力量,逐步地弄个清楚明白,以尽其委曲,体其甘苦,然后才知道一位有地位的著者,常是经历着一般人所未曾经历过的艰辛,及到达了一般人所未曾到达的境界。 受到由著者经历所给与读者的训练,而将自己向前推进一步。由此以取得在那一门学问中的起码立足点。 .01 一〇 西方的哲学著作,在结论上多感到贫乏,但在批判他人、分析现象和事实时,则极尽深锐条理之能事。人的头脑,好比一把刀。看这类的书,好比一把刀在极细腻的砥石上磨洗。 .10.01 一一 只有读组织严密的思想性著作,才能养成自己的思考能力,逻辑教科书是没有大用处的。只有读论证精详的考证性的著作,才能养成自己的考证能力,决不应仅靠方法上的说教。同时,真要看懂他人的著作,要靠自己的功力。而选择名著,反复用心去精读熟读,一寸一寸地把握其中的纲要、条理及取材、推演的方式,是培养功力的不二法门。 .11.01 一二 一部重要的书,常是一面读,一面做记号。记号做完了便摘抄。我不惯于做卡片。卡片可适用于搜集一般的材料,但用到应该精读的古典上,便没有意思。书上许多地方,看的时候以为已经懂得;但一经摘抄,才知道先前并没有懂清楚。所以摘抄工作,实际是读书的水磨工夫。摘抄一遍,可以帮助记忆,并便于提挈全书的内容,汇成几个重要的观点。 .10.01 一三 民国三十一年*令部派我到延安当联络参谋,住在窑洞里的半年时间,读通了克劳赛维兹所著的《战争论》,但又从此把它放弃了。这部书,若不了解欧洲近代的七年战争及法国从革命到拿破仑的战争,以及当时德国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哲学背景,是不可能完全了解他的。在延安读这部书,是我的第三次。这一次偶然了解到他是通过哪一种思考的历程,来形成此一著作的结构及得出他的结论;因而才真正相信他不是告诉我们以战争的某些公式,而是教给我们理解、把握战争的一种方法。凡是伟大的著作,几乎都在告诉读者一种达到结论的方法,因而给读者以思想的训练。 .10.01 一四 只要能成为一种知识便应当有若干共同的特性:第一,它是可以经验得到的。第二,它是合理的,因而也是有秩序的。第三,它是客观的;或可以客观化出来的。第四,它纵使极精极深,但可以通过一条路径去接近、把握,因而是可以学习的。追求知识的目的,不仅在积极地学到某些知识,同时也是训练自己的思考,由浑沌而进入明确,由杂乱而得到条理。把杂乱的材料,加以处理,以建立某种秩序,这便是知识。 有的是知识以外的学问,有如道德、宗教、艺术等,它们的自身并不是知识;但当我们把它当作研究的对象时,依然首先要通过知识去加以处理。由研究而转移到将其实现时,才由知识的活动,转移为实践的活动。 .02 一五 做学问最基本的工作,首在收集资料、整理资料、把资料加以消化。当以某一问题为中心而开始收集资料时,由此一资料而涉及彼一资料、辗转牵涉,便会头绪纷繁、出入互见;此时写一篇文章以便把头绪加以清理,把出入加以比较,这是整理资料的一种最切实而妥当的方法。 .06 一六 一切都要由基本材料下手,在基本材料上立根基。找材料再勤,也必有遗漏,必有继续发现。假定我的考证是正确的,则继续发现的材料,都会为我作证。假定考证错误了,继续发现的材料,都会成为我的对头。我对《孝经》成立年代的考证便遇到后面的情形,逼得我只有认错。 .11.01 一七 言学问,必以“积”为基本的功夫。“积”,一定是由一点一滴着手;积是与时间成正比例,时间愈久,在学问上便积累得愈多。积的动力,还是朱元晦所说的,“心便爱了”的“爱”。假使一定要说学问上也有天才的问题,则有无天才,表现在对学问的爱与不爱。学问基本表现在“识力”上。任何有关材料,到自己面前,都能判别它的分量,发现它的意味与问题;将零碎者加以合乎逻辑的贯通;将隐秘者加以自然而合理的显露;自己犯了错能反省出来,若经他人指出,便自然而然的以感佩的心情来接受、改正,此之谓“识力”。 一个人所得知识的妥当性,决定于他识力的高下。识力主要是来自以渐来消化所积的材料。积有如牛的吃草,渐有如牛的反刍。积的心理状态是穷搜远绍、较量锱铢。渐的心理状态是心平气静,从容寻绎。在寻绎中有反省,在反省中再寻绎。渐必须来自积。必须积而又积,渐而又渐;积以终身,渐以终身。由积与渐的功力之差异,表现于文章时,是尖新、奇崛、平凡的伟大三者间的差异。 .07.05 一八 “观念”,指的是一个人,对于客观事物,由观察、追索而来的自己的一种观点。简言之,是客观事物在一个人的主观上所起的肯定性的反映。若纯就求知的学问上说,则观念是一个人求知的结果。但这种结果,又会回头去作一个人求知的导引。因此,一个人的求知的成绩,实际是由他的观念所决定的。 只要是在学术上真有贡献的人,他一生治学的过程,即是自己的观念,不断的结成与解消的过程。不让在自己主观中所结成的观念变成信仰,使它随时接受客观事物的考验;一有扞格,立刻解消原有的观念,以顺从客观事物,吸收客观事物,以结成新的观念。由客观事物所引起的观念的解消,实际即是观念的充实、丰富。 .09.08 一九 读中国的古典研究或研究中国古典中的某一问题时,我一定要把可以收集得到的后人的有关研究,尤其是今人的有关研究,先看一个清楚明白,再细细去读原典。因为我觉得后人的研究,对原典常常有一种指引的作用,且由此可以知道此一方面的研究所达到的水平和结果。但若把这种工作代替细读原典的工作,那便一生居人胯下,并贻误终身。看了后人的研究,再细读原典,这对于原典及后人研究工作的了解和评价,容易有把握,并常发现尚有许多工作需要我们去做。 .10.01 二〇 我们对古典的理解,必须由文字的训诂,以进入到精神的体认和思辨的分析、综合,才算完成了理解的过程。 .07.11 《士当何为:徐复观先生谈思录》 作者:徐武*/徐元纯出版:四川人民出版社·壹卷工作室出版年:年9月定价:68.00元 本书为新儒家的第二代代表人物徐复观先生的语粹汇编文集。本书由复观先生之子徐武*先生手订,所选择语粹段落皆出自复观先生全集,并分类列次,以“读书和研究的态度与方法”“知识分子”“教育”“文化”“艺术”“文学”“历史与思想”七编作纲,每大类下再各续以目。虽为选录,但以编者对著者之了解,确已将此书编成一完整之系统,全面的展现了徐复观先生的学问气象。至于妙赏洞见,则更是俯仰即拾,为后学读者充分展示学问轨辙及规模宏阔。 徐复观,年生于湖北浠水。始名秉常,字佛观,后拜入熊十力先生门下,更名复观。先生年近五十而不屈志,发愤著述,其著《两汉思想史》《中国思想史论集》《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中国艺术精神》《中国文学论集》等尽为领域内重要之作。 壹卷工作室 四川人民出版社·学术出版中心 微博: 壹卷YeBook豆瓣Club:壹卷YeBook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bue.com/bbzz/10744.html
- 上一篇文章: 百看不厌的10部珍藏版电影
- 下一篇文章: 虫类中药临床应用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