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永新是一位中国著名的编辑家和作家,目前担任《收获》杂志的主编。相较于他那些知名的作家朋友,如贾平凹、余华、苏童、格非等,他的声誉可能不及他们那么大。然而,作为一名在《收获》工作了四十多年的高级编辑,他亲眼见证了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半个世纪的文学发展历程,许多当代文学经典都是通过他的努力与读者见面。此外,他也积极从事写作,并出版了一部长篇小说《穿旗袍的姨妈》,被余华形容为“简洁而深远”,还有一部中短篇小说集《到处都在下雪》,被马原称为“毫无疑问的杰作”。

程永新定位自己为职业编辑和业余作家。尽管与那些大作家朋友相比,他的作品相对较少,但作为一位著名的编辑家,他同样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被许多中国作家誉为"先锋中的先锋"、"作家中的作家"、"编辑中的编辑"。程永新的妻子是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演员荣蓉,她是国家二级演员,并出演了上百部影视剧。在荧幕上,荣蓉饰演了各种类型的母亲角色,不论是泼辣的、温柔的还是强势的,她都能以入木三分的刻画赢得赞誉,被称为"国民妈妈"。

程永新和荣蓉的结合,是文学和艺术界的一次完美融合。两人恩爱二十年,成为了两个圈子中的楷模。他们夫妻相互扶持,共同成就了彼此,这种关系令人羡慕。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他们曾经错过了彼此。原本在年就有好感的两人,却经历了两次的错过。直到18年后再次相遇,他们才最终修成正果。幸运的是,命运的转折使得他们又走到了一起,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01程永新和荣蓉之间的两次错过,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程永新的性格所致,而这与他的成长经历有很大关系。程永新出身不好,只有一岁时就失去了父亲,他和母亲、姐姐一起住在上海市区的贫民窟,或者说是棚户区。那里的环境极其艰苦,周围的人也很粗鄙,充斥着粗话。但是他并没有受到影响,因为他的母亲和姐姐不允许他与棚户区的那些孩子来往,他的世界被隔离开来。程永新形容自己的成长就像一个不断推着石头上山的人,或者是一个背着沉重十字架成长的人,他避免谈论自己的父亲,对他来说,父亲是一个谜。为了不给他的心理造成负面影响,

母亲和姐姐很少谈论他的父亲,程永新也改姓成了母亲的姓,在上学之前就完成了这个手续。在程永新的成长过程中,除了母亲和姐姐对他的严格管教外,姐夫也对他产生了最大的影响。

程永新的姐夫是一个收藏图书和唱片的人,他的文学爱好是受到姐夫藏书的启发。姐夫收集了很多古典名著,还有一些外国文学作品,比如巴尔扎克、果戈里、契诃夫和托尔斯泰等。在中国的古典名著中,程永新最喜欢《三国演义》,他已经读了五六遍了,而对于他十来岁的时候来说,他还不太理解《红楼梦》。在程永新的印象中,姐夫买来的书都会保持整洁和崭新的状态,而他自己则是一个贪婪的借书者,每次借来的书都是全新的,但是还回去的时候就变得破旧不堪了。为了保证下次还能从姐夫那里借书,他想到了一个办法,就是先用包书纸把借来的书包起来,这样在还回去时不会显得太破烂。程永新从小学到中学时期,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书籍。除了经常借姐夫的书,他一直都没有好意思问姐夫是否也读过这些书。

后来在交谈中,他才知道姐夫对这些经典作家有一些了解,但对更深入的内容似乎说不上来。无论如何,那些年他所有的文学积累都来自于姐夫的藏书,这为他未来的编辑和文学创作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青春期的程永新有些叛逆,他虽然在上海长大,但心里一直梦想着远方,从未把上海当作自己的故乡。我长久以来一直感觉自己是个没有故乡的人,像是漂浮的浮萍。正因如此,当初我毕业时有机会留在上海,但我选择去了江苏的大丰农场。我的母亲为此责备我的班主任时泪水涟涟。我的班主任是一位女老师,她很无辜也很无奈,因为这是我自己的选择。母亲劝告我时很苦口婆心,但我已下定决心,无法被追逐。

后来,我回到上海,在复旦大学读书,这四年对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班上很幸运地遇到了章培恒和夏仲翼这两位大学教授,几乎陪伴我度过了整个大学求学经历。章先生是一位受人敬仰的古典文学专家,而夏先生则是一位翻译家和研究西方文学的学者。前者传授给他如何阅读书籍和持有怀疑的态度,而后者则教会了他如何分析现代主义作品。在大学期间,程永新对戏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把业余时间都花在了图书馆和中文系阅览室。他几乎通读了所有西方经典的戏剧作品和中国古典戏曲作品。在毕业那年,他还发表了自己的话剧作品《通往太阳之路》。尽管后来由于某些原因他放弃了从事戏剧工作,但这却使得他与荣蓉之间的幸福生活得以实现。

八十年代,程永新与巴金结识,二人的相识不仅打开了他们彼此的眼界,更开启了他们未来的友谊。大学四年来,程永新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并成功完成了自己庞大的读书计划。正是在大三时,他获得了《收获》杂志的实习机会。巴金创办的《收获》杂志成为了他进入文学圈的契机,他深爱着这个杂志的文化氛围和编辑部门。在那里,他亲眼目睹了老编辑们用笔修改作家手稿上的错别字,也看到他们为那些声名显赫的作家提供修改意见。他的表现出色,毕业时《收获》杂志直接到学校挑选人才。当时,中文系想要替换他,但《收获》杂志表示如果换人,他们就不要了。就这样,程永新幸运地成为了《收获》杂志的编辑,一干就是四十多年,从编辑到副主编再到主编。03与荣蓉第一次相识时,程永新已经在《收获》杂志工作了五年。

那是年,荣蓉刚考入上海戏剧学院,读大一。因为朋友邀请一起搞一个电视剧,结果项目失败。出于愧疚心理,也为了补偿,这位朋友建议给荣蓉介绍一个帅哥当男朋友。而这个帅哥,正是程永新。此时的程永新在朋友眼中是非常帅气的,个子高高瘦瘦的,头发还带有点卷曲,说话带一点文人的幽默气息,给人一种独特的感觉。

九十年代的宗仁发、迟子建、程永新程永新是一个年轻人,他曾经爱上过一个姑娘。九十年代的某一年,母亲带他到浙江东阳一个叫做“华里程”的村庄。那里的大多数人都姓程,他和母亲、姨妈住在舅舅传统的老屋里,一家人聚在一起,喝着从地窖搬来的大缸*酒。这*酒是乳白色的,微甜可口,但是酒劲十足,容易使人醉倒。舅舅是一个*酒和摄影的爱好者,喝了一些酒后,他乐意带着程永新去山上,在田野里漫步,给农家女孩拍照。就这样,在这朦胧的青春时期,程永新爱上了村里的一个叫“小芳”的姑娘。不过这件事引起了整个家庭的反对,尤其是姨妈和舅舅的反应非常激烈。他们努力反对他和小芳的交往,将他关在老屋里,最后提前结束假期,强行把他送回上海,这样他们的“初恋”就结束了。

第一次见到荣蓉时,程永新对她被吸引了。她年轻漂亮,充满活力,大方且不拘束,让人喜欢。荣蓉对程永新的印象也很好,两人就这样开始了不太正式的交往。荣蓉喜欢看小说,但由于学习很忙,没有太多时间,所以她请程永新推荐一些。这方面他很擅长,大学时他读了很多书,在做《收获》杂志的编辑期间也阅读了很多。于是,他向她推荐了一系列小说,例如《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等。每一次的推荐都收到了荣蓉的喜爱,他们看完后还会深入交流。有时,程永新会去荣蓉的宿舍等待她,然后他们一起骑自行车去喝咖啡,聊戏剧和文学。

有一次,荣蓉需要表演小品,但没有现成的剧本,于是她请程永新帮忙。他对这个事情非常认真,因为一方面他本身也喜欢戏剧,另一方面,对于喜欢他的人的请求,他会放在心上,即使工作再忙。后来,程永新一直保存着这个小品剧本,上面还有荣蓉用圆珠笔涂改过的字迹。当然,荣蓉直到他们结为夫妻二十多年后才知道了这件事。当初他们交往的时候,她还很年轻,他也没有直接表白,她一直把他当作好朋友。后来荣蓉毕业了,开始了新的恋情,他们之间的交往渐渐淡化了。随后,荣蓉结婚了,又离婚了,再次相见又过了很多年。那天,程永新在古北的一家咖啡店喝咖啡,恰好遇到刚从美容院做完头发的荣蓉,她依然漂亮,而且更具成熟的魅力。

两人像老朋友一样打招呼,因为荣蓉有事,就约了有时间一起吃饭。也许是出于礼貌,荣蓉并没有放在心上。几天后,程永新打电话给荣蓉,但很巧的是她正好有事,不能过来。此后,程永新再也没有给她打过电话。后来,荣蓉因为好奇问他为什么不给她打“你说有时间一起吃饭,我给你打了电话,你说很忙,我认为你是真的很忙。”程永新回答道。就这样,由于一个含蓄和一个直接,他们再次错过了。

再次见面时,已经是年。当时,荣蓉在筹备话剧《周旋》时遇到了程永新,两人这次有时间聊了一些最近的情况,后来就约了一起吃饭。一次在餐桌上,朋友开起了玩笑:“永新啊,你和荣蓉,你们俩结婚是最合适的。”往常的话,程永新绝对不会接过话头,但这一次他毫不犹豫地接了下来:“只要荣蓉愿意,我明天就能娶她。”这让大家都感到惊讶,因为这并不是程永新的风格。然而,荣蓉一转念觉得他能成为一个好丈夫,毕竟我们认识这么多年,我们互相了解,也很合得来。

朋友们看出了两人之间的潜在关系,于是继续开起玩笑,要求程永新准备订婚戒指,不过程永新立刻打圆场说:这件事我们俩能够自己解决,继续说下去的话,荣蓉会感到害羞。荣蓉当时没有直接表态,但这句话让他们两颗相识已久的心更加靠近。没过多久,程永新给她打“要去香港吗?”“去香港干什么?”荣蓉问。“去买订婚戒指啊!”程永新非常认真,他们错过了十八年,他不想再有遗憾。于是程永新终于和荣蓉在一起了。在年2月,他们举行了一场隆重的婚礼,文学和艺术界的名流们云集在一起,共同祝贺这对新人来之不易的爱情。

一位台湾的朋友还写了一副风趣的对联来形容他们的爱情。上联:数十年未曾动摇下联:数十天大势翻腾横批:炮击荣蓉这让在场的宾客喜不自禁。荣蓉结婚后,依然在她钟爱的表演界上大放光彩,积极参演了许多影视作品。而程永新则在杂志社工作,除了每周三天到杂志社外,其他时间都在家中潜心阅读写作。而荣蓉则除了拍戏外,其余时间都在家里操持家务和教育女儿。程永新懂得怜惜妻子,怀孕期间他一直在家陪伴和照顾她,共同期待着他们小女儿的降临。

程永新深爱着荣蓉,不仅是因为她和他一样追求文学艺术,还因为她的善良。荣蓉和程永新的女儿被称为小女儿,是因为在九十年代初期,荣蓉没有结婚时参演了一部名为《陌生的爱》的电影。她在剧中饰演福利院的老师,目睹了孤儿们没有温暖家庭的生活。电影拍摄结束后,荣蓉前往上海福利院领养了一名来自新疆的孤儿阿依古力。之后,他们的女儿诞生,一家四口过着幸福愉快的生活。程永新和荣蓉不仅是夫妻,还是彼此的知音。他们互相欣赏和崇拜,共同成就了对方。荣蓉有一个梦想,就是拥有属于自己的剧社和剧场,能够演出自己的戏剧作品。

程永新将荣蓉的梦想放在心上,他为了早日实现她的愿望付出了很多努力。首先是剧场。他在与做创意园区的朋友聊天时表示:“你们园区应该建一个剧场,因为剧场是创意园区的核心。”朋友有些迷惑:“建剧场要怎么做?找谁来建?”“我老婆会建。”他毫不犹豫地推荐了荣蓉,于是剧场的位置就确定了。那段时期,荣蓉还怀着孕,但她从设计方案的确定、装修以及设备的选择,全都亲力亲为,毫不感到累。一年后,属于她的剧场在同乐坊里正式竣工。

为了给剧场取个名字,荣蓉想尽了办法,但最终还是程永新提出了建议。要不就称之为芷江梦工场吧!芷江路在解放前有一座芷江大戏院,这个名字既有历史文化的意义,同时也具有现代感。荣蓉对丈夫的理解感到满足,他言行举止都能触动她的内心。剧场开业后,荣蓉的第一部戏剧是音乐剧《丁香花》,为了这部戏和新剧场的宣传,程永新忙碌地联系媒体,还亲自动员朋友们来观看演出。除此之外,程永新还成为她戏剧事业的文学顾问,只要有适合上演的文学作品,他就会与作家协商版权,像是余华的《兄弟》,麦家的《风声》都是他促成的。

身为知名人士,荣蓉和程永新很少在公开场合露面,但两人的感情非常好。他们已经结婚18年了,像是仙境中的神仙眷侣。即使他们的小女儿已经上高中,他们仍然像刚开始一样恩爱。荣蓉的美丽也越来越迷人,其中大部分应该要归功于他们的爱情。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bue.com/bbzz/130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