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quo素读rdquo课程,让
点击蓝字,即可 三四年级我安排背诵《大学》《中庸》和《论语精选三十课》,继续背诵《声律启蒙》,首诗词,《诫子书》《陋室铭》《爱莲说》以及各种优秀的翻译诗歌,比如泰戈尔、纪伯伦、艾略特、狄金森等等的诗文。 到高年级时就背诵《老子》和孟子选篇,诗词的背诵推至排律、长令。像《春江花月夜》《卖炭翁》《卖油翁》《木兰诗》等等都是应该在小学阶段就可以背诵下来的。泰戈尔、纪伯伦、艾略特等国外的名家诗篇或哲理散文都要背诵一些。 三、怎样平衡“素读”内容与教材 对于“素读”内容与教材的处理,我采取这样的策略是:课文是范例,积累靠经典;技巧在课内,容量在课外。 不少老师很疑惑孩子们怎么能背诵这么多内容,以为是对课后的加重。其实,我们的语文课已经够我们用了。当然,要巧用。 我通常在每节语文课前会安排“素读”的内容,一首诗或一段话。有的课文几乎就是读,比赛读,把整篇课文背下来就够了。我们把讲废话的时间用来给孩子读书,不是变废为宝了吗? 当然,到了高年级,我也会讲,讲课文涉及到的知识点,提醒学生注意。我的讲常常也是直奔主题,只讲语言文字的技巧,比如经常考的特殊句式,直接诠释作者行文走笔的精妙处,比如过渡句,构段方式等等,不重复学生自己能读懂的内容,有的完全是出于让学生学会应付考试而讲。目的是节约时间,大量诵读,大量自主阅读。 四、只“读”,不“写”? 我的另一个心得就是:先读书,后作文。阅读提前,写作押后。 中低年段以阅读为主,不主张规范似写作。从一到四年级,我给学生每天的作业就是以阅读、“采蜜”——摘抄为主。即使要写作,也可以随意地写写心里话。 我基本是读而不大改,欣赏而不过度纠正。基于两个原因,一是学生的起步作文通常不堪一改,因为他们的认知和文字运用能力都极其有限;二是改得过度,很大程度会挫伤孩子的写作热情。孩子只是在运用语言,而不是创作。只改病句、错字就行了。 我坚持认为,作文水平的提高不能靠硬教,作文是教不会的,是自己读书多了就无师自通的。还有一个客观事实,教师每天埋头批改作业,对自身的发展也极其不利,因为没有时间读书,自然不可能把发展的眼光投向学生。 从二年级起,我要求家长配合,对孩子每天的阅读量要登记,我告诉家长,语文不需要补课,也别去参加作文补习班,你只负责每天听十分钟孩子朗读他自己选的文章就行了。对那些语言感悟差点的孩子,就只要求朗读字以上的文字,阅读的量可降低。 在五年级上期之前,我几乎没有教过作文,却有十几个孩子的文章先后在各种少儿刊物上发表。到这个学期,我让孩子们每天写一篇日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培养他们诚实为文的品质。全班连最差的孩子也能写出感人的心里话。语文教学的目的不就是达到自能读书、自能作文吗?有了前面的铺垫,把作文的微格指导放在五年级下期来教,就不会很费力了。 有的老师担心不作精心指导,考试时学生就不会写作文,其实,读了那么多书之后,不能马上穷通是事实,但是,对付每个学期的检测还成问题吗?所以,即使到了考试的前一天,我的学生也还在读课外书,他们是没有考试的压力的。当然,如果要应付考试,每个单元做一张练习卷,各种题型熟悉一下还是有必要的。 五、“素读”之外,还需“阅读”吗? “素读”之外也重广博,广泛的阅读也需要同时进行。 从一年级开始,我就不遗余力地培养孩子们的课外阅读习惯。除了推荐书籍之外,还规定了每学期的必读书目。每周设有一节阅读课。每个学期,所有的孩子所读过的课外书,我都跟家长一起做好表格记录下来。各种奖励措施都侧重于阅读。因此,一年级之后,班上的孩子基本上都有自觉读书的热情。 现在看来,在整个小学阶段,让孩子们记诵十万左右的文字是完全能做到的。每天按字来算,一个学期只按90天计,一学年按天的量,六年就是十几万字。想想,让孩子带着这十几万具有特殊能量的“种子”升入中学,还担心他们学不好语文吗?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bue.com/bbzz/3682.html
- 上一篇文章: 必看冬虫夏草,不同症状如何搭配效果更佳
- 下一篇文章: 百香果的吃法和食用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