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没有医治 http://m.39.net/pf/a_4346657.html

(影视剧锦绣未央剧照)

一、拓跋旧俗与立子杀母

北魏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的主要*权,由鲜卑族拓跋氏建立。从北魏开国到孝文帝时期,曾长期存在一个残酷的制度,那就是“立子杀母”,即儿子一旦被立为太子,其母亲就要被处死。《魏书》卷十三记载“魏故事,后宫产子将为储贰,其母皆赐死。太祖末年,后以旧法薨”。

(汉武帝剧照)

在北魏之前,仅有一起相关的先例。汉武帝晚年,立子刘弗陵为太子,便杀掉其母钩弋夫人赵婕妤。汉武帝杀赵婕妤的主因是因为刚经历巫蛊之祸的乱局,废掉皇后卫子夫和太子刘据。有感于卫皇后家族强大,担心将来形成皇帝年幼,太后专权的局面。《魏书·太宗纪》记载:“初,帝母刘贵人赐死,太祖告帝日:‘昔汉武帝将立其子而杀其母,不令妇人后与国*,使外家为乱。汝当继统,故吾远同汉武,为长久之计。”这句话是文末史臣的评论,表面上揭露了北魏实行立子杀母制度的渊源。

北大故去的史学家田余庆先生则认为:建立北魏的道武帝拓跋珪并没有深厚的汉文化修养,足以了解这一汉代典故。立子杀母实际源于拓跋部的婚姻习惯和*治困局。我赞同这种说法,道武帝应该是在杀死刘氏之后,才向汉族士人讨教,为自己的行为披上了历史的外衣。

(钩弋夫人剧照)

据田先生研究,拓跋部在早期对周边部落的征服过程中,重要的对手都是鲜卑族中其他强大的部族,如贺兰部、独孤部、慕容部。而这些部落往往是与拓跋部联姻的大部落,可以通过婚姻控制拓跋部内的大事。以前的拓跋部首领为控制部落,往往还需依靠其母族部落,其他部落借之对拓跋部形成一定程度的控制。拓跋部在击败这些部落统一鲜卑内部后,为杜绝母族通过婚姻干预*治,便实行立子杀母制度,限制其部落的权势。而实现这一点,也使拓跋部由草原部落时代转向了帝国时代。

二、惯例到消亡

道武帝妃刘氏被杀之后,明元帝妃杜氏成为立子杀母制度下又一个无辜者。当初,明元帝在其母刘氏被赐死时,表现为“初,帝母刘贵人赐死。帝素纯孝,哀泣不能自胜,太祖怒之。帝还宫,哀不自止,日夜号泣。”但他为什么还要继续这一残忍的措施呢?北魏史专家李凭先生通过研究,认为道武帝在世期间就很看好孙子拓跋焘,即未来的太武帝,所以这一决定应该是道武帝留下的遗训。

(游牧部落)

这之后,立子杀母就形成一种默认的制度。太武帝妃景穆帝母贺氏、景穆帝妃文成帝母闾氏、文成帝妃献文帝母李氏、献文帝妃孝文帝母李氏、均因此制度而死。但不能忽视的是,虽然每立皇子,都要杀死其亲母避免她们窃权。但是从文成帝到孝文帝,依然出现先后专权的常太后和冯太后,把持朝*30余年。到了孝文帝时代,这一制度终于有了变化。

孝文帝的母亲李氏和皇后林氏均死于这一制度。而坚决执行立子杀母制度,杀死二人的始作俑者,乃是当时一手遮天的冯太后。冯太后是文成帝的皇后,因文成帝早逝被尊为太后,年仅13岁的献文帝被她牢牢掌握于手中。献文帝因与他争权失败,年仅18岁就退位为太上皇。而献文帝心爱的妃子李氏,也在冯太后强权支持“立子杀母”制度中无奈死去。而他们的孩子此时只有两岁,即未来的孝文帝。孝文帝是一个仰慕汉文化极深的皇帝,他对于这一残忍的制度早已不满。但孝文帝即位12年后仍是冯太后的傀儡,此时冯太后要杀死太子的母亲林皇后,他就此事表达过反对意见。但胳膊拧不过大腿,《魏书》记载:“高祖仁恕,不欲袭前事,而禀文明太后意,故不果行”。

(影视剧冯太后)

冯太后死后,孝文帝终于摆脱了桎梏,可以施展自己的*治才能。孝文帝把整个帝国的走向彻底扭转,实施完全的汉化制度。除了国家大*方面,孝文帝也重视后宫制度的建设,向汉魏后宫制度的靠拢。拓跋北魏王朝在历史上并没有严格的立后制度,百余年间只有3位皇后。他在立皇后一事上刻意效仿汉魏的章法和故事,十分注重皇后的品行道德,尤其是警惕妇人嫉妒。他认为“妇人妒防,虽王者亦不能免,况士庶乎。”妇人能够做到“母仪天下”,才能成为合格的皇后。太和19年,孝文帝迁都洛阳,同时“后率六宫迁洛阳”。标志着汉化改革后,后宫制度也完全建立起来,立子杀母这种毫无人性的制度也宣告走向它的坟墓。

三、立子杀母尸还*的失败

北魏宣武帝时,由于子立母死向子立母贵转变,开始出现了嫔妃之间的争宠。虽然孝文帝此前希望通过重视后宫女子的德行而避免这一点,但人性使然,在至高权力面前没有斗争只是奢望。宣武帝时在后宫中呼风唤雨的,乃是擅宠的高皇后。据史书记载,宣武帝的皇长子和于皇后可能都是被她害死。《魏书》记载:“拜为皇后,甚见礼重。性妒忌,宫人希得进御”。

在高皇后的暗中破坏下,宣武帝很少能宠幸其他妃嫔。但高皇后自己也一直没能生下一个皇子。由此导致宣武帝多年没有增添子嗣,只剩下早年胡妃生的一个儿子。对于这个独苗,宣武帝可谓倍加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bue.com/bbcf/105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