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天时习之

以《论语》实践中国学校教育

第六讲:“学”什么?(二)“国学根基”关联课程

罗浮山国学院附属学校三大课程体系是曾仕强教授的亲授,同时也充分聚合了至圣先师的课程延展。“国学关联”课程构成学校的特色。

孔子希望培养德才兼备、文武全能的人,所以他承认传统“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的作用,这种术的训练孔子是严于律己的,但更重要的是,他继承经典学术并予以修改,适当调整后形成了他《诗》《书》《礼》《乐》《易》《春秋》为主体的“学科教材”,以此开启了几千年来中国课程的漫长沿革。

关于《易》孔子到了晚年才将《周易》作为教材进行讲授,但他对《易经》的爱却尤甚,对于这部群经之首的经典,孔子倾注了智慧与心血,研究《易经》竟而“韦编三绝”。他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第七》)对《易经》的学与教,孔子强调了教材价值以及他的深入研究与理解,他亲自为《易经》插上“十翼”本身就是在将经典变为学问。关于《诗》

孔子所辑的篇,是“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论语·阳货第十七》)的。其价值仍然在实践中求得教化,即,所谓“诗”,一是可以引发联想,激发人的情感与意志;二是可以观察风俗,考察社会生活情境;三是可以处理人际关系,在切磋诗意中增进友谊;四是可以讥讽时弊,批判不合理的*治现象。对于诗,孔子似乎主张用,而不是背,他说:“诵《诗》三百,授之以*,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第十三》)怎样学《诗》?怎样教《诗》?孔子没说,有了价值判断,《诗》的切磋琢磨自然是属于学生的事情。

关于《书》

李零先生说,孔子是“复古主义者”,孔子以“述天不作,信天好古,窃比于我老彭”(《论语·述而第七》)来阐述自己愿意继承自然、古书、古人的意志;当然,我们愿意厘清一个“述”的对象为“天”,好的对象为“古”,他是借助“述”来“作”,借助“好”来“作”。而他的教材《尚书》无疑就是其教学中最重要的历史文献科目,其中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是他希望他的学生学习先王之道,继承和恢复周的文武之道的素材,其用心也苦。

关于《礼》

孔子说:“夫礼,先王以承天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礼记·礼运》)所以礼是定国之根本,礼的重要作用可见一斑,在《论语》中,孔子特别强调“立于礼”(《论语·泰伯第八》)以及“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第十六》)。在这里,孔子将礼的作用从立国进一步具体到人之立,不学礼则人也无法立于世。学礼是要有外在规范理解和内在精神领会的。

关于《乐》

孔子对“乐”已经到了迷恋的程度,而其对弟子的要求,尤其重视“乐”的作用,在乐教方面做得可谓尽职尽责。虽然孔子所编辑的《乐》教教材已大多散佚,但从他对乐的描述,以及他屡屡提及的诗、歌、舞、曲等等各种各样的美育教育,可见其对乐的一往情深。所以他总结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第八》)。据说,孔子上课,总有乐器在旁,他将乐教作为高层次和最高追求。看来,孔子的《乐》并不仅仅是弹奏歌舞,而是一种融会教育所有内涵的美的追求。

关于《春秋》

这是一部历史教材,也寄寓了孔子的社会与*治主张,这本教材编辑了鲁国公元前年以后二百多年来*治、经济、天文、地理、灾害等方面的史料,但也以史鉴今,其中包含着孔子的*治情怀。怎样学《春秋》?怎样教《春秋》?孔子在《论语》中未提及。“《春秋》出,而乱臣贼子惧”,这是倾向于更深层次的社会变革与社会风尚之学,价值远非书本知识本身。

当然,六经不仅仅是六部经典,更是六种学问。

这些被后世奉为“经”的学问,在今天已为世人所认可并接纳,然而,孔子迷信这些书本经典吗?《孔子家语》中,对于上述经典有着经典的解读,值得深刻把握,如前文所述:

那里的人民的为人,

如果辞气温柔,性情敦厚,那是《诗》教化的结果;

如果通达*事,远知古事,那是《书》教化的结果;

如果心胸宽广,和易善良,那是《乐》教化的结果;

如果安详沉静,推测精微,那是《易》教化的结果;

如果谦恭节俭,庄重诚敬,那是《礼》教化的结果;

如果善于连属文辞,排比史事,那是《春秋》教化的结果。

看来,一种学问能够生成一种到几种道德人格,但是“六经”教化的结果不是无所不能的,因为孔子认为:

“故《诗》之失愚,《书》之失诬,《乐》之失奢,《易》之失贼,《礼》之失烦,《春秋》之失乱。”

但是,《诗》教的不足在于愚暗不明,《书》教的不足在于夸张不实,《乐》教的不足在于奢侈铺张,《易》教的不足在于过于精微细密,《礼》教的不足在于烦苛琐细,《春秋》教的不足在于乱加褒贬。看来,孔子对自己的课程内容及功能是深明于心的,这种清醒的理智、清晰的判断对今天的课程建设有着很强的启发意义,既要“分科”,又要“合以致用”,怎么破解这个问题呢?这就是:

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矣;疏通知远而不诬,则深于《书》者矣;广博易良而不奢,则深于《乐》者矣;洁净精微而不贼,则深于《易》者矣;恭俭庄敬而不烦,则深于《礼》者矣;属辞比事而不乱,则深于《春秋》者矣。”

这就是办法,“信书又不唯书”,要做到人格修行的超越,即:

如果为人能做到温柔敦厚又不愚暗不明,那就是深于《诗》教的人了;

如果能做到通达知远又不言过其实,那就是深于《书》教的人了;

如果能做到宽广博大平易善良又不奢侈铺张,那就是深于《乐》教的人了;

如果能做到洁净精微又不过于精微细密,那就是深于《易》教的人了;

如果能做到恭俭庄敬又不烦琐苛细,那就是深于《礼》教的人了;

如果能做到善于属辞比事又不乱加褒奖,那就是深于《春秋》的人了。

看来,孔子认为的这些课程具有无限深远的意义,合理应用并实践即可获得“完整人格”的收获。但是,“尽信书”“唯书至上”也是不行的,读书的最终目的还是在“做人”,这样,经典之书就构成了一种新的身份:学问,每一本书就是一种学问,每一种学问也都有自己的局限性,所以,课程学问也是在不断传承完善中进行的,更是在“成就什么样的人”的过程中来彰显课程价值的。

而国学在学校课程体系中,既包含经典,受教于《诗》《书》《礼》《乐》《易》《春秋》的启发,也得益于礼、乐、射、御、书、数的实践取向,构成了具有现代特征的“继旧开新”的国学教育课程。这就是孔子学问体系对现代学校课程的启发与引领作用。

从对国学的系统理解来看,学校的一切课程都需要用国学的方式来学习和研究,为突出学校对于国学根基的落实,选择将国学培养目标更深刻地融汇到国学经典中去,于是构建五大国学课程体系,交叉实施、螺旋上升,针对不同文化起点的学生进行层次不同的国学根基塑造。从课程属性上来说,国学根基课程是从属于国家标准课程的,只是要完成国学根基的落地。

1.开设“《论语》日习”课程。《论语》是“修己安人”的学问,学习延伸到每一天,即“每日习一章句”,通过故事来“习”《论语》,让智慧还原、经典落地。具体课程实施为:借助师生之间发生的教育故事,从《论语》中寻找可供教育实践的话语来进行分析解读,延伸到《论语》的章句中进行基本落实,师生共同以《论语》日习的方式经历每一天的教育生活。周一到周五5章,周末自习1章,由班主任老师带领完成,学科教师适时参与,20篇章的《论语》,师生大致需要2年时间便可以例释、研习、成诵、践行完成。学校同时启动曾仕强、曾仕良教授《论语给少年的启示》“每日呈现”课程,以“每日一章《论语》”,附以曾师的“今译”和“启示”,让日习曾师《论语》成为常态。《论语》日习课程在学校“孔子广场”与专用教室进行。

2.开设“《易经》易学”课程。《易经》是生生不息的中国学问源头,学生理解诵读太极、阴阳、四象、八卦之后,构建起心中的“中华易经”模型结构,理解易经的整体学问体系后便可以切入64卦的学习,每周1卦,师生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共同诵背,然后通过学校的选修课时间,利用每周半天的时间进行《易经》的选修课学习。将易经学问与各学科的教学相关联,学生跟随“语文·国学、数学·术理、英语·游艺、科学·万物、道德·法治、艺术·精神、体育·健行”课程的《易经》选修时间,将《易经》诵背、内化于心,实践于行。《易经》易学课程在“易经广场”与专用教室进行。

3.开设“《道德经》德行”课程。《道德经》是“上德不德”的学问,学生每日行走在学校的《道德经》广场,在这里开展一系列与天地人相关联的活动,《道德经》广场承载学生日常活动与各种学习活动。这一门课程是最具有动态性的,学生在学校校园里面可以边走边背诵经典,健体、识字、育德融为一体。厚德载物的精神理念在这里融化为一草一木的栽植培育,天长地久的人生夙愿在学生每一日从大地上的跑跳中度过,上善若水的道德情操在学生经典背诵中涵泳于心,最终转化为须臾不离的人生道德。《道德经》德行课程在“道德经广场”与专用教室进行。

4.开设“《做人》养成”课程。《做人》是“日常行为礼仪”的学问,这是对“《论语》日习”课程、“《易经》易学”课程、“《道德经》德行”课程的整合后的行为习惯落地,这一课程从学生的基础行为习惯入手,融合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先构建起“仪礼先行”的教育框架,再构建起“释礼归仁”的课程体系,从学校的各种“仪礼活动”入手,形成“仪礼系列”课程,构成与学生的日常行为相关联“先学做人”国学“微系统”。让学做人像呼吸一样自然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起心动念、一言一行就是完整的人格的生长,学校教育的显性化特征在这一课程体系中将会充分体现出来。

5.开设“人人国学”课程。《人人国学》是教学相长的学问,这里的“人人”指的是教师“人人”都要结合自己“先学”经典的理解和发展,构建起具有个体专业特色的国学课程,一方面是满足学生多样化选择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教师自我成长的一个依据,教师开发,学生选修。目前开发的课程包括:京剧、中华武术、汉字演变、民族舞蹈、杨氏太极拳、书法篆刻、演讲、钢琴、手工画等几十门;作为中华文化标志性的武术、书法、中医、古琴、龙舟等,学校通过社会联合等方式开设。

未完待续

下期预告:

学天时习之

以《论语》实践中国学校教育

第七讲

“学”什么?(三)

往期精彩回顾

罗浮山国学院附属学校校长讲学第五讲

罗浮山国学院附属学校校长讲学第四讲

罗浮山国学院附属学校校长讲学第三讲

罗浮山国学院附属学校校长讲学第二讲

长按识别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bue.com/bbcf/68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