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十年之际,回顾中国历史,可有诸多新的发现与新的感喟。“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是汲取和提炼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结晶。本系列推送,愿以“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切入点,为读者描摹与勾勒一幅琳琅绚丽的“跨学科”历史画卷。这不仅是“马克思主义+”背景下跨学科“拓展”与“衔接”的有益尝试,同时也是新时代环境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情回眸与积极礼赞。

从第十四期起,“M与J跨学科实验室”将与特邀讲述人合作,尝试推出“览读”的视频系列。

·第一部分:商周-战国时期

《论语》

《论语》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的弟子及后学门徒记录孔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孔子被儒家尊为“圣人”,记录他言行的《论语》也就成为儒家第一经典。从宋代朱熹将其列入“四书五经”,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前,《论语》一直是中国读书人必学之书,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和精神面貌产生了难以估量的深远影响。

《论语》成书于战国初期,以记述对话的形式生动再现了孔子与其弟子们学习生活的鲜活形象,全面反映了孔子的社会*治理想、哲学思想、伦理思想、教育思想,以及文学艺术观点。全书简约含蓄,浅近易懂,其中众多含义隽永的哲理警句成为后世人们生活行事的指南。

“四书五经”

《论语》集中反映了儒家以“仁”为核心,全力维护君臣、父子、夫妇、兄弟纲常伦理关系的思想体系。“仁”的基本含义是“爱人”和“克己复礼”(《颜渊》),是孔子提倡的君子人格的最高道德境界。“爱人”是对人的价值的基本肯定,君子应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卫灵公》)。前者为“忠”,后者为“恕”,合而为一则为“忠恕之道”。儒学讲求积极为人,宽厚待人,特别要尊重父子、兄弟、夫妇之间的伦理亲情。“克己复礼为仁”则是讲“仁”和“礼”的关系。“礼”是各种礼节仪式、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的总合。孔子要求君子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以此来保持社会整体的和谐与稳定。“礼”是君子行为的准绳,通过“礼”的强制作用,促进人们内心品质的修养。“仁”重内在的自觉性,“礼”重外在的强制性,两者相互作用才能造就完美人格。

《论语》中还提出了“德治”主张,要求为*者应该以身作则。孔子说“*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颜渊》);又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他还强调“养民也惠”,“使民也义”(《公冶长》),就是说对人民应该多施恩惠,多讲仁义,不要压迫剥夺得太甚。

《论语》

孔子是中国教育事业的先驱,《论语》中关于教育的论述十分丰富,有不少成为后世教育学的名言。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述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人“非生而知之”(《子罕》),“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学习应该“一以贯之”(《里仁》),“不耻下问”(《公冶长》),“举一反三”(《述而》),“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子罕》)等等。更难能可贵的是,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卫灵公》),认为人不分贵贱愚贤,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孔子曾在《论语》中述说自己的修养过程是“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这一过程本身也成为后世学人效仿的样本。

孔子

孔子极为重视文学艺术的教育,《论语》中提到《诗》的内容竟有18处之多,譬如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鸟兽草木之名”(《阳货》)。《论语》中论述音乐的地方也不少,如形容听到美妙音乐的感受是“三月不知肉味”(《述而》)等等。在孔子看来,一个人的成长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离开文学和艺术的教育是不行的。进一步地,孔子率先提出了关于音乐审美批评的原则,即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尽善尽美”。《论语·八佾》说:“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这就是关于音乐传播的形式与内容的辩证法,“尽善”是说内容要好,“尽美”是说形式也要好。孔子是既重内容也重形式的。他把内容称为“质”,把形式称为“文”,提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即是说,内容胜过了形式就显得粗糙,形式胜过了内容又显得空虚,内容与形式结合适当才是最理想的传播状态。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儒学的开端圣典,《论语》虽则通篇不过1.6万字左右,却博大精深,它与孔子的大名和儒学的影响一样源远流长,是研究和学习中国文化不可不读的经典。

文字撰稿:王亦高

图片:源自网络

往期回顾

览读

「中国百部经典导览」第十四期:《山海经》

览读|「中国百部经典导览」第十三期:《墨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bue.com/bbzy/107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