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一种名曰“茶百戏”的“茶文化”进入了大众视野。在我的点茶课程当中,也不断遇到学员询问“茶百戏”。对于在茶上做文章的各种戏码以及五花八门的饮茶方式,其实早已见怪不怪。少则不以为意,可这“茶百戏”之说却愈演愈烈,不得不引人着意。

基于长期以来对宋代饮茶的研究,特整理此文,将“茶百戏”解剖开来,给各位看家评议。

要说茶百戏,先要知其背景。在五代晚期直至整个宋代,饮茶不如说是吃茶。简单来说,是将茶叶研磨成粉放入茶盏,入沸水击打后饮用。这种形式便是宋代最盛行的饮茶方式——点茶。

壁画中的点茶(南宋)

点好的茶是这样(当代)

那么现在所谓复原的“茶百戏”什么样呢?是酱子:

……不想解释

“茶百戏”是否有史可循?

北宋初期有一位名叫陶谷的官员,写了一部文言琐事小说——《清异录》。在这部小说的荈茗一篇,有几十字描写了“茶百戏”。而这也是历史中唯一一处关于茶百戏的记载:

“茶至唐始盛。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纎巧如画,但须臾即就散灭,此茶之变也。时人谓之「茶百戏」”

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

●“下汤运匕”,这个“匕”字是指在点茶系统形成初期所使用的工具(一种小勺子)。并不是现代点茶用的茶筅。

●“别施妙诀”,是指使用特别的方法使得茶的汤面上形成各种图案。

●“须臾即就散灭”,是指汤面上形成的这种图案很快就消失掉了。

也就是说,这部古代小说中出现的茶百戏,是描写古人用茶具在茶汤表面绘成图案,但这个图案稍纵即逝。(而当代复原的所谓茶百戏傲称可保留图案六个小时……呵呵)

需要强调的是,“茶百戏”一词,在所有史料中只出现在这一处,再无其他。

有丰富史料记载的其实是另外一个词——“分茶”。检索网页,“茶百戏”将所有关于“分茶”的资料文献全部扣在了自己的头上,混在一起,显得师出有名,实属混淆视听。

所以从历史来看,“茶百戏”的“历史出身”是有待考证的。

何谓分茶?

分茶也叫点茶。在与茶相关的史料文献当中都以“点茶”一词出现。而“分茶”许是念起来雅致些,所以大都被用在诗词歌赋当中。你可以这样通俗的理解:这种饮茶方式的学名是点茶,艺名是分茶。

宋代人的饮茶在许多文献中均有详细记载:

“钞茶一钱七,先注汤调令极匀,又添注入环回击拂。汤上盏可四分则止,视其面色鲜白,著盏无水痕为绝佳。”

——蔡襄《茶录》点茶篇

在这里明确讲述了点茶中对投茶量和注水量的要求:使用茶量为一钱七(5克左右),先注水调匀,再注水击打(与当代日本茶道中打抹茶类似)。水量为盏内四分的位置,效果是汤面鲜白(产生汤沫,因为宋代使推崇使用的是白茶,所以不像日本抹茶出来的茶汤是绿色的),不露水痕为佳。

点茶在宋代兴盛,连徽宗皇帝也写下关于点茶的论著——《大观茶论》:

“点茶不一。而调膏继刻,以汤注之,手重筅轻,无粟文蟹眼者,调之静面点。盖击拂无力,茶不发立,水乳未浃,又复增汤,色泽不尽,英华沦散,茶无立作矣。……”

这里详细描述了点茶的方法:先少量注水,将水与茶粉调成膏糊状,再次注水,后使用茶筅点茶,直至没有粗大的气泡,汤面静止。如果击打方式有误,茶的味道体现不出来,茶和水不能充分融合。若再加水,颜色味道尽毁。

以上是宋代关于饮茶最权威的两部著作。“茶百戏“虽然借这些文献来鼓吹自身历史价值,而偏偏也是这其中的论述轻易拆了自己的台。若有读者稍微推敲一二,便可发现这其中的生拉硬套,漏洞百出。

“茶百戏”的两大硬伤

关于器具——

饮茶用茶盏,不是浅盘

从文献记载中不难发现,宋代饮茶均用茶盏,且仅仅注水四分。而当代复原的“茶百戏”大多使用脸一般大小的浅盘,且不论其“复原”之说真假与否,只需想想如何端盘饮茶便足够使人忍俊不禁了。

关于饮用——

从古至今,茶是为了喝的,不是看的

唐宋时期的制茶工艺以蒸青为主,蒸青过后的茶非常适合研磨成粉,入水饮用,味道甘甜不苦涩。由于在明朝之后我们所熟悉的泡茶取代了点茶,所以蒸青工艺也就随之被炒青工艺取代,逐渐被遗忘。

那么当代复原的“茶百戏”用的是什么样的茶呢?“茶百戏”们自豪地号称打破了历史局限,可以自由使用红茶*茶白黑茶各种茶。可是,可是这都是炒青茶好吗?炒青茶是为了冲泡而存在的好吗?把炒青茶磨成粉打成沫,再慢慢画上画摆上几个小时……好一碗苦涩的凉茶!

……在此我衷心希望,你能端起这盘茶,尽量倒在嘴里,体会那

不(ku)可(bu)言(kan)说(yan)的滋味。

也许,茶百戏真的存在过,但充其量,也就是某个前人喝茶时忽然玩心大起的产物。在历史中甚至都算不得是文化。

而当今的“茶百戏”,裹上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戏服粉墨登场,开口闭口将古老珍贵、传承复原挂在嘴边。怎么看,也不是为了文化。

刘宇/桑卡

赞赏

长按







































白癜风食疗
北京白癜风哪家医院看的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bue.com/bbzy/27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