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百病始生概述

植物百病始生,皆源于自然界风、雨、寒、湿、凉、热之邪气。风、雨伤植物叶尖部分;凉热伤植物茎杆、藤、蔓之位;湿寒伤植物之下根系之处;寒热伤植物花果之居,蕾、花、实之所。病菌经侵入,潜伏,待机;湿热之邪,多为细菌性传染病害;湿凉之邪多为真菌性传染病害。未受菌侵入潜伏的寒热、湿凉之邪多为生理性病害,故统统叫做邪气。邪气者,纵容植物不能得到正常生长发育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谓为邪气。由于土壤、气候因素的不同和肥料、药物的措施有异。邪气所伤害植物的部位及表现的病害形态也就有所不同。有的病态发于阴,有的病态发于阳,阴阳之别,辩上下、表里、燥湿、热凉。即上、表、燥、热为阳,下、里、湿、凉为阴。察植物之形态,有正常与畸形,对称与偏斜,光洁与暗淡,平坦与曲趋。即正常、对称、光洁、平坦为阳;畸形、偏斜、暗淡、曲趋为阴。看土壤有性沙与粘、盐与碱,看气候有云与雾、雨与雹,看肥药性之寒与热,疾与缓。沙、盐、寒、疾、雾为阳;粘、碱、热、缓、云为阴。阴者,体现虚弱,阳者体现刚健;虚者益于补,实者适其泻。补阴泻阳伦理于常。

言根烂,基腐疾病,虽病发于下,但发病机理有别;根烂是土壤存湿热之因所致;根系皮质代谢受阻,根系不达而至伤,伤不能自愈而腐烂。茎基腐是因茎基部受湿凉之邪气所致,土壤中碱害所伤,随蒸发,沿根茎上升基部屡积成霜,吸潮而溶茎基皮质受侵蚀而溃,溃而不能自愈还真,无菌侵染成干腐,有菌侵染成湿腐,俗称卡脖子病,上部营养不能下达于根,根系气化的物质不能上布于茎尖。

言中部茎杆溃烂,多因湿度,大地温度低,中间气温高所致,茎尖徒长,根蒂能量不及供给,在病发交接处产生空虚,邪气蚀之伤不得其愈,真菌细菌乘虚而入,茎腐、蔓割病爆发迅速,迟作难防。

言植物叶尖溃烂,疾病发生于上部,是风寒阴湿袭击叶尖之虚,邪菌侵入;温低气凉湿潮有应,火不扶土所生,为金泻土气,故叶部病发。

言植物花果蚀溃、败落,是寒热邪气频临,克泻花果之元气,叶弱而不能调和花果之宜,故而花落果败。果不盈实,有形无质,遇风泡而蚀伤,遇热奥而熔形,邪菌侵入而腐烂。至于其肥药、激素骄屠淫逸的各种表现,就不可胜数败了。

湿、凉、寒、热之邪,是乘植物体虚弱,袭入致伤植物受害,正气丰富盈满,病邪不可能单独而伤害。突然遇到疾风,暴雨而没有生病的植物,正是形实不虚,机体刚健。植物体与大自然的结合本是适宜相遇,得其丰满。自然环境之性,能生扶作物而得求者,先天之美育。环境恶惨,病疾纵生,植物身虚体弱,不达正常,视为先天之不足。如遇气候变化异常,植物自身又端于虚。虚虚相参,而为实邪,病害由此而生。邪实正虚,介植物之身中,融植物之体内,何为邪气不袭,大病不发?邪气寄存潜藏在植物的一定部位,待等适利邪气之机,病疾而爆发。

根据邪气所侵入的部位不同,而病也就有不同的名称。对植物发生的病害来讲,无非是根、茎、叶、花、果五位。故有“植物百病生于五体之部位,植物百虫招于五味之始本。”

邪气始侵于各部之表,受寒热、湿褥之奏合,体柔松驰,韧皮理开,虚泻之时,克耗之际,邪菌从气孔而入,重者抵达深处;邪气留而不去,转居体肉,各脉,导管维管束之中;乘植物体质虚危,湿温适度之成全,邪气各以自己的生态条件,各显其形造植物之垂危,致绝产无收。若植物有病,如甜味植物*瓜、枸杞,湿度在75-85%,温度在2.6-25.2℃时,霜霉病发生。当湿度在50-65%,温度在8.9-25.2℃时,白粉病发生。如辛味植物辣椒、茴香,湿度高于85%,温度高于3.5℃时,腐烂病厉害。湿度在3.8-50.4%,温度在2.6-25.2℃时,叶霉病厉害。

植物代谢紊乱,合成失常,抗体减弱,本当体虚,再逢邪气之克泻,更是虚带弱,不维自身,反养其邪也。治邪之气,在生理方面唯有肥药,选用克泻邪气之良药,制于邪,补植物之虚,壮其体,灭邪促健,给植物之养,抗邪储力。在物理方面,唯有天地之环,选用助适植物生长之境,不导邪入,谓为农艺之道。

植物病害最怕三邪并临。三邪为:泄植物元气之邪;克植物本气之邪;耗植物精气之邪。常受泄则虚,损失元气,泄者,漏也掉也。常受克则弱,克者,抑制代谢生长受阻,求也。受耗则衰,耗者,力不从心,胜贪求,精亏不籴也。泄、克、耗合则病重,误治则亡。病*、疫病之类是也。

子泄母气,母见衰志。官克本气,规约不为,适耗精气,为自然之规律不为邪也。邪者太过也,则为逆。偶尔招一邪,病轻易治,自调能复正,招二邪病重难治,得医有道可治,三邪同损病中有病,无技术不治,唯有高技术者能治。虽病有易治,难治,不治之分;但要有辩证施治对症下药才行。

在环境潮湿条件下,植物病发于五位。叶位主要病害有霜霉、白粉、叶霉、角斑、褐斑等病。病发有因,温度应先,低温真菌性病害适生,一般温度在2.6-25.2℃范围内。高温细菌性病害适生,一般温度在25.2-37.8℃范围内。

茎杆部位主要病害有蔓割病、疫病、黑星病等,当根不供茎杆营养,新叶、尖、花果旺盛,争夺茎杆养分之际,中枢茎杆衰弱而被邪气所击溃,故是发病之际,春季温度在8.9-25.2℃时,经4天真菌潜入而袭。夏季温度在25.2-37.8℃时,经过2天细菌潜入,致使病发。也有杆茎无病而病于枝者,是因阴晴温差悬逆而伤。茎杆裂伤会给邪气侵入之利,多发生在植物生殖生长和营养生长的并进阶段,是因空间气温低而地温高或伴有使用肥药不当,致使产生内外生长不同步的失频现象。多是夜间胀裂。裂而不愈,邪有可乘之机,茎杆溃烂。

土壤碱化,盐蚀基部所致。春季温度在2.6-25.2℃,经过6天真菌潜入而袭,夏季温度在25.2-37.8℃时,经过细菌潜入而袭,致使发病,植物苗期也叫猝倒病。茎基腐多发生在根蒂与茎杆连接处多因根弱不供茎杆之养,茎基虚弱。尖顶之疾,尖顶溃烂发生于尖部,多因湿邪,同遇寒冷。茎杆衰弱之故。尖僵挺硬,脆而易折,多因寒湿有过,同遇药害、激素中*所致。尖*多因肥寒和土壤盐重所致,尖叶发红多为地寒气凉所致,多出现于春秋。

根系之疾,发生在植物地下根系上。根黑至烂,多因肥热地碱,盐分有过,风邪盐行之故,根系赤*是因土壤中肥凉之过。根系出现瘤(俗称根结线虫病)是因土壤火碱所致,植物机体合成的蛋白下降而不能上布,蛋白凝结于根部,生长蛋白不上布,茎尖不长,光合功能制造的产物出不籴入,能量耗尽而至亡。

花果败落之疾,因植物叶片虚弱生殖气力不足,受寒热邪气克泄花果或肥药中含有营养成分的激素太过之故。果实皴裂、黯淡无光,僵硬不弹,是果实皮质合成受阻,里外生长失频之故。果烂多因果实有形无质,本身无能御邪,给真菌、细菌制造了侵入传染的机会。

根据植物病害于五位的述说,百病始生理论,根据为风湿、寒热、温凉之邪,邪之不正,得病之源,邪气克、泻、耗植物生命之真元,是诊疗之依据,治病之准绳。治病不愈,治法不对,得方不明,远离真实,难以拯救植物之病危。

有关植物病害的治法,分别阐述于各章节之中,治疗用药不在于繁,而妙于精。治病不能伤其身,用药着于植物生其本。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bue.com/bbzy/56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