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事他们一直在做你再不狠点就晚了
携书如历三千世,无书惟度一平生 ——世界读书日,读书进行时 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向全世界发出了“走向阅读社会”的号召,要求社会成员人人读书,让读书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宣布,每年的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希望无论一个人贫穷或富裕,年长或年轻,都能去感受体悟阅读所带来的乐趣。 1 1 不积跬步,何以至千里 为了鼓励大学生读书,培养大学生的读书习惯,我校设立了“读书达人”这一称号,用以表彰在图书馆借阅书籍、阅读最多的学生。据图书馆的统计数据显示,电视艺术学院的马文丽在一年的时间里共借阅了本书籍,位居借阅排行榜榜首。 阅读是一种习惯,马文丽提到,要从一个小目标开始,从一本吸引到自己的书开始,等慢慢习惯了看书的感觉,再一点一点扩展。培养任何一个习惯都是这样,刚开始的时候都需要先坚持、练习,让大脑开始有记忆,直到形成惯性,走进书籍的浩瀚世界。 习惯对于读书是至关重要的,马文丽用查理芒格的一段话与我们共勉:“每天起床的时候,争取变得比昨天更聪明一点。认真和出色的完成你的任务,慢慢的,你会有所进步。虽然这种进步不一定很快,但你这样能为快速进步打好基础。每天慢慢向前挪一步,到最后,像大多数人那样,你将会得到你应得的东西。” 读书正是如此,持续做小的正确的事,乍读起来言简意赅,却是能使人生获益的好习惯。 1 1 阅经典,长智慧 新闻与传播学院崔波老师平日里一直保持着每日阅读的良好习惯,她描述自己是一个“受益于读书的人”。近年来,她更多偏向于阅读自己专业领域的书籍文献,同时也从未落下过其他各方面的知识输入。在课堂上,她会给班里的同学列一个大学内必读书单,她本人也开设了《中国哲学简史》百部书百部电影项目,得到了学生们的热捧和选择。同时她也担任了“浙江青年阅读节”的发起人角色,号召青年多读书。她努力将阅读做成一个“视听用”相结合的综合体,努力让大众喜欢阅读,受益于阅读。 对于选择什么类型的书来阅读,崔老师推荐大家可以阅读中国哲学、马克思主义、西方哲学、现代科技类等书籍。在她所教授的学生中,她要求她的研究生每天保证一定的阅读量,并且每天以语音形式汇报文献阅读情况,从文献出发,通过广泛大量的阅读积累,经过思考,旁征博引,这也成为她和学生一个互相交流的有效路径。 1 1 持之以恒,宁静致远 我校文学院朱晓*老师一直是校内公认的“阅读达人”,经常在课堂上呼吁同学们多读书,非常注重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他要求他的学生们一周阅读一本书,每节课都会在课堂上让同学们做读书心得分享。许多同学在朱晓*老师的影响下,渐渐体悟到了读书的乐趣与重要性。 朱晓*老师本人有着丰富的阅读量,“读书破万卷”的他现在仍保持着每天读页文学名著、50页专业理论书籍的习惯,而这种习惯的培养则是在他大学本科期间养成的。“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大学生就是应该趁着大学时间多阅读学习,现在大学的‘大师’在哪里呢?当然就在图书馆里。” 朱晓*在课堂上总是老生常谈一句话,大学本科四年至少应该阅读本书,无论是人文社科、经典名著、专业书籍,还是一些小众文学,甚至是奇闻趣史,都可以作为阅读的对象,书籍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我相信人与书是有缘分的,我只会在同学们提出想要了解哪个领域时,为他们指出几本相关可阅读入门的书籍,剩下交由他们自己去发现,他们一定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书。” 现代互联网发展迅速,获取知识的途径也在不断的拓展,通过网课、知乎、博客等一些电子网络手段也在冲击着传统的阅读方式。朱晓*强调道:“没有任何获取知识的形式能够超越读书,因为每一本书都是一个单独的世界。无论是一本小说还是一本理论书,都是有属于自己的逻辑体系,一旦缺少了其中的任何一块,都不能够完全理解这本书的精妙之处。完整的知识体系才是书籍的终极魅力所在。“ 那么读书对于一个人最大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呢?朱晓*说了这样一句话:“读书最大的意义,就是让你能够意识到自己的无知,然后,激发你的求知欲。”人只有在意识到自己有着深深不足之时,而面对着这么浩瀚无垠的宇宙世界,才会燃起奋发向前的熊熊火焰。 知识、经验和经历这些都是世界上最宝贵的资源,一个人不可能经历所有的事情,也不可能完全靠实践获取经验。阅读的好处就体现在此。琢磨了许多年的问题的答案,很可能就安静地在某本书里躺了几十年上百年甚至几千年。 1 1 自书海中,寻觅书香 文学院胡晓华老师认为,文字其实是一种思维方式,通过阅读各色人写下的各式作品、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bue.com/bbzy/9206.html
- 上一篇文章: 如此女子瘦身美容会所,能减肥美容治脚气,
- 下一篇文章: 百年百部最佳华语电影混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