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关-注/精-彩-不-断

-----------世间百草香尽在时珍堂-------------------------

北京周氏时珍堂药业有限公司外景。(中红网金梅摄)

摆放在北京周氏时珍堂药业有限公司办公大楼一层大厅的李时珍塑像。(中红网金梅摄)

北京周氏时珍堂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海利(左五)与来访的中红网江山(右五)等一行合影留念。右四为芜湖在京人士联谊会常务副会长张泽华。(中红网金梅摄)

北京周氏时珍堂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海利(左四)向来访的中红网江山(左五)等介绍公司的发展情况。(中红网金梅摄)

周氏时珍堂药业有限公司中草药炮制中心。(中红网金梅摄)

整洁明亮的中草药炮制中心内景。(中红网金梅摄)

煮炼间。(中红网金梅摄)

配方煎药中心。(中红网金梅摄)

中红网一行在分检间参观。(中红网金梅摄)

北京周氏时珍堂中医药文化博物馆门口。(中红网金梅摄)

北京周氏时珍堂中医药文化博物馆内景。(中红网金梅摄)

北京周氏时珍堂中医药文化博物馆收藏的数万册中国古中医药书籍。(中红网金梅摄)

北京周氏时珍堂中医药文化博物馆收藏的赤脚医生证书。(中红网金梅摄)

中红网一行在北京周氏时珍堂中医药文化药博物馆参观。(中红网金梅摄)

周氏时珍堂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北京周氏时珍堂中医药文化博物馆馆长周海利在他的办公室。(中红网金梅摄)

中红网北京年9月21日电(江山、吴志云)北京周氏时珍堂药业有限公司,位于北京房山区中关村园区海聚基地兴阎街11号。这是一家已经在行业很有声望的专业性公司。年9月4日上午,我们应约前往采访。我们饶有兴味地参观了现场,听取了周海利董事长的介绍,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一个强烈的感受,就是:北京周氏时珍堂名不虚传,中国中医药振兴有望。北京周氏时珍堂药业有限公司创立于年,集“中药材种植,中药饮片研发、生产、销售,中医医疗特色服务,中医药文化展示”为一体,是中医药界崛起的知名企业。年12月,该公司获得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证书;年2月,公司迁往现址,投资1.5亿元建设新厂区,占地面积2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年5月,公司顺利通过北京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新版认证。采访公司董事长周海利,座谈交流是从“为什么取名周氏时珍堂”开始,一直谈到“当今中国中医药人的使命担当”的话题。现实录如下——中红网总编辑江山:周董事长,听说你是一位很了不起的中医药企业家。请介绍一下你自己,比如,你是如何来到北京的,你的公司为什么取名“时珍堂”。董事长周海利:我是安徽亳州人,亳州是中国最大的中药材集散地之一,是名副其实的中药材之都。我从小就是在中药材的特殊味道里“嗅”大的,是在中药材的特别景象中“看”大的。在我们亳州中药材市场,几乎汇聚了全中国、全世界的所有中药材,这里还是一座充满中医、中药材文化的宝库。我出生于年,十七八岁就涉足中药材市场,去过中药材种植的许多产地,帮药材商家推销药材,代中药饮片厂销售产品。从中我熟悉了中药材,了解了中药材市场,知道了中医中药与人们身体健康的关系,还做起了将来要当一个中国中医药家的梦。我把公司取名“周氏时珍堂”,一是我本名姓周,二是我崇拜明代“药圣”李时珍,三是我发下宏愿要传承李时珍的衣钵。中红网总编辑江山:周董事长的公司名称充满中医药文化的意蕴。请问,你是怎么会从亳州“北漂”到北京的?到北京来打拼,要打出一片天地可是不容易的呀。董事长周海利:江总说得很对。我的北京之旅,真正是苦辣酸甜,一言难尽。我是二十岁那年到北京,来推销中药饮片。那时的北京中医药市场,简直就是不起眼的小不点,药店里、医院里几乎看不到中医药。加上我是外地人,不会说普通话,人地生疏,没有任何关系,上药店、去医院,人家要么给你白眼,要么赶你出门。外乡人、土老儿,那种被人瞧不起的歧视,真正是让人受不了。但是,我只能低三下气忍受,只能厚着脸皮当“小人”,因为我必须把生意做起来,才能赚到在北京过日子的生活费。那时,我住在几块钱一晚的地下室,吃方便面;有时几天都洗不了澡。头三个月,我出去搞推销是坐几毛钱的公交车,但是到了站点要步行很长的路才能找到一家药店或者医疗点,很不方便,就去买了一辆经常要掉链的破自行车,刮风下雨也是骑着车出去跑生意。因为那时社区不卖中药,医院也没有中药卖,我每天出去都是无功而返。身上带的一二千钱很快就要用完了,我感到很绝望,就打算不干了回老家去。就在我准备买回程票的一天下午,我突然接到一个电话,是医院打来的,要求我后天必须送一点货过去。当时我在北京没有中药饮片厂的供货渠道,只能通过挂靠在大兴药材公司的关系,于是我马上坐长途公交车去进货,在约定的时间内完成了这第一笔业务。如果不是这个电话,我的人生道路或许会是另一番景象了。中红网总编辑江山:心诚所至,金石为开。周董事长,你在北京骑自行车搞推销卖中药饮片,坚持了多久?为什么能创造出今天的辉煌成就?董事长周海利:医院的第一笔生意,让我坚定了信心,我打消了放弃北京市场的念头。我坚持骑自行车搞推销,大概骑了三年半的自行车,讲了千言万语,吃尽千辛万苦,克服千难万险。随着业务关系的不断扩展,业务量的不断增大,特别是年抗“非典”后,人们对中医中药的认识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bue.com/bbcd/10794.html